1911年,在人才辈出、精英荟萃的清华学堂,有名学子以10门功课门门100分,总分1000的逆天成绩轰动了整个清华园,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神话,被同学们赞叹为“学神”!两年后,这名学子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21年获博士学位,并被接纳为美国科学会和化学会会员。其博士论文被《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特予连载,全文发表,成为制革界至今仍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他就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侯德榜。
侯德榜,1890年出生于福建闽侯,曾读过些书的祖父希望他读书修德、荣登金榜,故取名“德榜”。侯德榜自幼就酷爱读书,聪慧过人。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在家务农时,爱学的他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求,放牛时、帮母亲烧火时、在水车上双脚不停地车水时,不是读书就是背书,也留下了“挂车攻读”的典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以纯碱为原料的民族工业因英国驻华企业的垄断而被死死地卡住命脉,严重影响国计民生。那时一吨纯碱在中国的价格高达一盎司黄金价格,因纯碱是制作玻璃的原料,所以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这样的话:“吃不起馒头,用不起玻璃”。永利制碱公司作为我国第一家制碱厂,天价买回了简要图纸和没有技术支持的不保修设备,决心自己制碱。1921年,侯德榜放弃了国外优秀的学术环境和已有建树的化学工业成果,欣然应邀回到衰贫的祖国,从此走上了一条艰难创业的中国制碱之路。
当时世界上使用的索尔维制碱法被几个列强国家垄断,每一道流程严格保密。侯德榜带领团队经过5年艰苦摸索,终于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成功生产出了中国自己的优质纯碱,打破了英国的垄断。1926年,永利制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为中国赢得了一枚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侯德榜如果高价出售这项技术,便可以得到大量的财富,但他坚持认为:“科学技术是于全人类的,它应该造福于人类。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决不能把科学技术作为谋求个人财富的工具。”于是,他放弃了专利申请,在1932年将该技术公诸于世,让全世界都用上了相对廉价的纯碱。四年后,侯德榜团队又生产出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化学肥料,堪称中国工业史的创举,再次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硫酸市场的垄断。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收购永利制碱公司失败后,工厂被日本飞机三次轰炸而无法生产。为了不让设备受破坏,侯德榜组织工人紧急拆迁设备到四川新建工厂。在四川的制碱原料全靠井盐,但因其量少,且还需浓缩才能使用,所以制碱成本大大提高,工厂不得不放弃索尔制碱法而另寻他法。1939年,侯德榜率队远赴德国购买先进的合氨法制碱专利,谁料德国和日本早有勾结,竟然提出“产品不得在东北三省出售”的丧权辱国条件,于是侯德榜决心自己研制更有效的制碱法。在连温度计都买不到的艰苦条件下,他带领团队进行了500多次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凭着一股中华儿女的骨气,硬是研究出了新的制碱方法: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纯碱成本降低了近一半,污染环境的废物可以转为化肥,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同意将这一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它带中国人进入世界化工史册,更开辟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世上最先进的制碱技术!同年6月,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侯德榜荣誉科学博士,年底又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工业学会名誉会员,国际化工界均以获此称号为无尚的光荣。
在侯德榜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不顾病魔缠身、行动不便,仍要求进厂帮助解决技术问题,还经常邀请科技人员到家里开会研讨。弥留之际的他对好友说:“我久久不能安宁的是搞了一辈子碱,都没有把碱搞上去,现在每年还要从外国进口纯碱,我有愧于国家!”他留下的遗愿是:生前珍藏的书籍如数捐出,节约下来的钱和住房全部捐给化学工会。
在赴印度提供技术援助期间,印度公司给出高达10万美元的天价年薪请侯德榜担任总工程师,可他不假思索就拒绝了。他说:“年薪10万美元可谓丰厚,但我不能接受,我决不能离开自己的国家和事业。”侯德榜深深地爱着他的祖国,正如他所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
来源: 岳阳市科技馆 李昶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