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保护地和露地均可发生,可造成减产甚至绝收,是黄瓜的一种主要病害。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 (Smith etBryan.) Yong,Dye & Wilkie.],属细菌。

【症状】 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为害叶片,还可侵染茎、叶柄、卷须、果实、种子等。真叶染病,先出现针尖大小油浸状褪绿斑点,病斑不断扩大,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状,黄褐色或黄白色,湿度大时叶背病斑处可见乳白色菌脓,即细菌液,干燥时菌脓呈白色薄膜或白色粉末,病部质脆易穿孔。茎、叶柄染病,先形成水浸状小点,然后沿茎沟方向形成条形病斑,病斑凹陷,严重时开裂,湿度大时病部有菌脓产生,菌脓沿茎沟向下流,形成一条白色痕迹。卷须染病,严重时病部腐烂,卷须折断。果实染病,初期出现水浸状斑点,斑点圆形略凹陷,扩展后在果实表面形成不规则或连片的病斑,在果实内部维管束附近的果肉变成褐色,后期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菌脓,呈水珠状,果实软腐并有异味。病菌还可以侵入种子,使种子带菌。

【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中、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借助雨水、灌溉水或农事操作传播,通过气孔、水孔及伤口侵入植株。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4~28℃,最高39℃,最低4℃,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叶面有水膜时极易发病,属于低温高湿病害,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农13号、绿园20等;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选用无病种子或通过温烫浸种法对种子消毒;采用无病土育苗,培育无病壮苗;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加强管理,尽量避免出现高湿环境,可采用地膜覆盖、及时通风等方法降低湿度。

2.生物防治:播种前用90%新植霉素3000倍液浸种2小时,用清水洗净后催芽。发病后可用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施,每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3.物理防治:晾干的种子置于70℃温箱干热灭毒72小时。

4.化学防治:发病时要及时喷药防治,常用的药剂有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剂600~700倍液,以上农药要交替使用,每7~10天喷1次,连喷3~4次。如果棚室湿度大,可用5%春雷·王铜粉尘剂喷粉,每亩每次用药1千克,在早晚密闭棚室使用。

来源: 辽宁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