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迎来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拉开序幕,夏天的燥热还有“余温”,但逐渐褪去,天气会渐凉,从这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从养生的角度说,立秋时节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沉降。湿热还未完全消退,秋燥就开始发作,加之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各类呼吸系统疾病、过敏疾病进入了高发期。

中医认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养生的本源在于顺应四时发展,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节气养生要点之**“立秋四养”**

**精神调养:**立秋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此时养生以“收养”为原则,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1.****起居调养:**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2.****饮食调养:《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3.****运动调养:**立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同时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应因人而异,适当锻炼,谨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节气养生要点之**“立秋三防”**

**1.防暑:**立秋时节,暑热未尽,气温不会很快下降,很可能有短时间的气温升高,秋老虎随时虎视眈眈,天气也逐渐由潮热转向干热。因此,立秋后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懈怠,应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尽量要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2.****防燥:**中医认为,燥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容易出现“秋燥综合征”。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饮食上多吃些滋阴润喉之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梨等。

**3.****防感冒:**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初秋是感冒高发期,孩子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异常表现。初秋的夜晚,很多人习惯不盖被子,太过贪凉会导致腹泻、头重等。因此,立秋后要注意增减衣服,避免感冒。

节气养生穴位

迎香穴:点揉该穴具有清热散风,去燥润肺,宣通鼻窍的作用。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按摩前全身放松、舌尖抵上腭,将双手中指指尖点于迎香穴,待有酸胀感后,再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1.**足三里穴:强身健体、养胃败火的黄金穴。

定位: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按摩3~5分钟。

节气古诗
《初秋》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在立秋这个节气,我们要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注重养阴。正如《黄帝内经》中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对应人体五脏的肺脏,养阴首先要养肺,注意立秋后寒凉邪气从我们的口鼻侵入,立秋的早晚注意增添衣服,自身感觉有点微凉寒冷时,做好保暖的措施。同时需要调护我们的心情,立秋在中医对应五情的“悲”,容易引发“悲秋”的情绪。因此在立秋的养生中我们需注重“四养三防”,顺应之,遵循之。

来源: 泉州市中医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