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简要介绍了由于夸克禁闭的存在,夸克理论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但其实还是有人相信夸克理论的,就比如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他在盖尔曼提出夸克理论之后不久就表示很喜欢夸克模型,但是格拉肖认为夸克不只有三种,应该还有第四种,格拉肖还给这第四种夸克起了名叫做粲夸克(charm)有魅力的。
格拉肖为啥要预言第四种夸克呢?一个原因是他当时是在研究弱相互作用,他发现通过加入第四种夸克可以更好的描述弱力,也就是衰变的机制。还有一点,咱们之前说过轻子一共有6种,但是当时就只发现了4种,所以感觉轻子和夸克同为基本粒子,应该也有某种对称的性质,所以夸克有可能也是4种。不过三夸克理论还没被人普遍接受呢,这第四种夸克自然人们就更不相信了。接下来的故事就轮到丁肇中先生出场了。
1964年,丁肇中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讲师其期间,他主要在研究一个叫做“重光子”的东西。你可能会问,光子本身没有质量,怎么还有轻重之分呢?对,实际上重光子不是光子,而是一种介子,它的全名叫做矢量介子。这种粒子和光子的性质很像。我们知道正负电子对是可以相互湮灭然后产生光子的,但是这个过程只要提高正负电子对的能量,产物就有可能变成这种矢量介子。反过来也行,光子在和其它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时候,有可能会产生正负电子对。但是这个正负电子对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是光子先变成了矢量介子,然后矢量介子衰变产生了正负电子对。这些矢量介子有质量,但除此之外与光子有一样的自旋、宇称值等等,所以才被叫做“重光子”。
丁先生具体做的实验室用光子轰击金属铍等核靶,如果你有印象应该还记得,这和之前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的实验差不多,对,但是之前的实验只是为了把电子打出来,但丁肇中的实验目的是要轰击原子核,因此就需要使用高能光子,至少要使用6GeV的加速器来代替普通的光源,这样光子的波长就比原子核还要短,才能保证轰击到原子核。一旦高能光子打到原子核就有可能产生矢量介子,然后矢量介子再衰变成正负电子对。通过一系列实验,他发现了三种矢量介子。1967年丁肇中受邀来到MIT麻省理工学院,带领了一个实验小组,继续完成自己的实验。这些矢量介子就只有三个么?会不会因为能量不够还有别的矢量介子存在呢?于是他开始寻求各种大型实验室的合作,最后纽约的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同意了合作计划,实验目标是使用高达30GeV能量的质子去轰击原子核,丁肇中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高能正负电子对的出现,这样就有可能生成其它的矢量介子。
1971年到1973年都没有什么进展,主要原因就是矢量介子出现的概率太低了,100亿个粒子中才有可能出现一个矢量介子。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到了1974年11月11日这一天,丁肇中实验小组对外宣布,在3GeV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新粒子!有趣的是,就在丁肇中团队宣布发现新粒子的当日,SLAC团队也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他们项目的负责人是物理学家里克特。更巧合的是,他俩发现的粒子质量都是质子的3倍,寿命都是10^-20秒,唯独不同的是丁肇中管它叫做J粒子,里克特管它叫做ψ粒子。原来是两个团队在几乎同时发现了同一种新粒子,使用的方法还不一样,就这样这个J/ψ粒子就被发现了。1976年丁肇中和里克特因为发现了J/ψ粒子共同获得了这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实在J/ψ粒子发现之前,人们还发现了很多种新粒子,那为什么唯独这个J粒子能得诺奖呢?这是因为J粒子用当时的任何一种模型都不放不进去,无法解释。比如说盖尔曼的三夸克模型,根据他的理论强子是由夸克或者反夸克组成的,不过通过这三种夸克的正反组合,不管怎么组合都得不到J粒子。而且J粒子的质量是质子的3倍左右,但这么大的质量应该寿命很短才对,结果它的寿命是10^-20秒左右,比其他质量差不多的粒子要高出3个数量级,这也是当时无法解释的。这时候人们忽然想到了,格拉肖当年预言了第四种夸克粲夸克!正反粲夸克组成的正是这个J粒子,因此J粒子是一种介子。
只有加入粲夸克才能解释这个J粒子的性质。所以J粒子的发现实际上是人们发现了第四种夸克了,从这之后人们才相信了夸克理论是正确的,并且正式把粲夸克引入了标准模型。因此丁肇中的发现被人们称作是物理学上的11月革命。到了 1977年美国物理学家莱德曼又发现了Y粒子,证明了第五种夸克底夸克的存在,bottom,用字母b来表示,底夸克的质量是质子的10倍之多。后来物理学家又推测,应该还存在一个与底夸克相对应的顶夸克top,用t来表示,这样6个夸克就齐了,轻子也刚好有6个,不过顶夸克一直到1995年才发现。总之,从这之后再也没有人怀疑夸克模型的正确性了。
作者:妈咪说科普创作者
审核:罗会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