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的发明是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为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新生。从最初的庞大设备到如今精巧的植入式装置,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与挑战。

心脏起搏器的早期探索

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科学界对心脏和心脏电击实验的深入理解,心脏起搏器的概念应运而生。早期的起搏器庞大且笨重,需要从墙上的插座引出电流来电击病人的心脏,以恢复正常心率。这些早期设备只能应用于危重抢救手术台上,病人无法随身携带,限制了其实用性。

科研工作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始了不懈的努力,希望能够制造出小型、可穿戴式的起搏器。第一款小型的可穿戴式起搏器由美国工程师厄尔·巴肯设计,它可以挂在脖子上,这标志着心脏起搏器便携化的重要一步。

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突破

威尔森·格雷巴奇在1956年完成了关键的研究,当时他正在研发一款记录心率的装置。一次偶然的失误,他挑选出了一个错误的电阻,导致电路意外地发出了间歇性的电脉冲。格雷巴奇由此联想到了人的心跳,并开始研发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电流刺激的植入式心脏起搏器。

为了在科研竞争中获胜,格雷巴奇在家中的谷仓里全力进行研发。经过在狗身上的多次实验后,他终于成功地研发出稳定可用的版本。1958年5月7日,格雷巴奇创造的小型装置在水牛城退伍军人管理局医院公开演示,成功控制了一只狗的心跳。

心脏起搏器的完善与普及

格雷巴奇在1959年获得了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发明专利,并开始将这个装置植入人体。尽管新装置在一开始并不完美,存在诸如体液渗入电路系统和电池寿命不足等问题,但格雷巴奇并未停止研究。他继续更新研究,开发出一种长寿、耐腐蚀、带锂电池的起搏器,极大地提高了起搏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式起搏器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能检测呼吸和血液温度等其他信息,为病人提供更适当的心率调节。自1960年以来,植入式起搏器的医学革命已经让全世界超过数百万个起搏器被植入人体,为佩戴者带来更健康、更具活力的生活。

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史是一部科技进步与人类智慧的史诗。从最初的笨重设备到如今的精密植入式装置,心脏起搏器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一医学奇迹的实现,是无数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现代医学技术进步的见证。

作者:胡桃夹子科普创作团队

审核:孙轶飞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