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精华OR神经毒药?科学揭示酒精背后的健康真相!

当你喝酒时,酒精如何游走于你的身体?

喝下第一口酒,身体对酒精的吸收就随之开启,酒精分子量小,同时具备水溶性和脂溶性,这使得它能轻松跨过细胞膜,快速从一个细胞进入临近细胞,顺着浓度差扩散到身体各个部位。

酒精在人体内是通过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途径进行流通的,口腔中的酒仅被黏膜吸收了非常少的量,进入胃部的酒精约有10%-20%被吸收,吸收的“主战场“是肠道——约80%的酒精在小肠中被吸收进入血液,到这里,酒精进入了自己的“舒适区”,因为在毛细血管搭成的“高速公路”上,它可以随着血液循环快速去往全身各个器官。

真有千杯不醉?看身体如何代谢酒精

医学研究表明:体内酒精只有不足10%可由尿液、呼吸、汗液及唾液等直接排出体外,90%以上的乙醇须在肝脏进行代谢。

酒精代谢的过程是: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许多人认为酒量大小是乙醇代谢快不快决定的,其实这里面的关键恰恰在乙醛。

有的人喝酒容易脸红,这部分人群的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低,乙醇被转换为乙醛后不能及时分解,导致大量乙醛在体内堆积,浓度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刺激毛细血管扩张导致脸红。所以别相信脸红者能喝的传言,脸红的你是真的不能喝。

有的人大杯酒下肚,脸不变红反变白,你也别羡慕,这是因为他们的乙醇脱氢酶活性低,喝下去的乙醇在体内积累而不能被及时转化,这部分人是靠体液来稀释酒精的,要提防乙醇浓度超标引发的急性酒精中毒,因此更不能多喝。

《天龙八部》里的乔峰和段誉煮酒倚阑千杯不醉,现实是不是真有人酒量超群?——确实存在大酒量的人,身体里不管是乙醇脱氢酶还是乙醛脱氢酶都具有很高的活性,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转换过程更迅速,二氧化碳要从肺被呼出,水则是从肾脏被排出,所以大酒量的人能表现出很快的代谢过程,容易出汗而且总跑厕所。

别尝试通过喝酒来锻炼你的酒量!不管是乙醇脱氢酶还是乙醛脱氢酶,它们的活性大小基本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你的酒量基本是与生俱来的,确实有人通过酒局锻炼提高了自己的酒量,但这实际上是提高了对酒精的耐受能力,而无论是功能性耐受还是代谢性耐受,都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和风险。

酒精真的会有损智商,破坏你的大脑吗?

血脑屏障是人体内最紧密的屏障之一,但由于超强的渗透能力,血液中的酒精只要30秒就能穿过血脑屏障到达大脑。酒精对大脑的各个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包括学习与记忆的关键脑区——海马体、负责执行功能的脑区——额叶皮质、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下丘脑、负责协调运动的脑区——小脑。

酒精和非酒精组在认知功能方面存在差异的脑区概念模型,来源:参考资料[10]

《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过一个时间跨度长达30年的队列研究,对550名成年人每周的饮酒量进行反复测量,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成像,结果表明:酒精摄入量和海马体萎缩的风险相关,每周摄入30单位酒精(接近一瓶50度白酒的量)的参与者,海马体萎缩的风险是不饮酒者的5.8倍。

《Neuropsychology Review》上的一篇高引用综述显示:酗酒者的额叶神经元密度降低,在慢性饮酒后,15-23%的皮层神经元被选择性地从额叶联合皮层中丢失。此外,酗酒者也会出现下丘脑结构受损,小脑萎缩的现象。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长期酗酒带来的后续影响有: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情绪调节的控制力下降、执行功能和自我调节功能紊乱等。可以说,喝酒对大脑的损害是有科学依据的,长期、大量饮酒或对大脑造成持久、不可逆的改变。

适度喝酒有利健康吗?

你也许看到过每天一杯酒,活到九十九的真实案例,你也许听到过适度饮酒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说法,为了探清酒精背后的健康真相,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人员主导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对中国10个地区的512715名成年人,就酒精使用习惯和疾病生理特征进行了为期长达10年的问卷调查,最终于2019年4月在《柳叶刀》上发表了研究结果:酒精摄入会均匀地增加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并对心肌梗塞的风险几乎没有防护作用,饮酒还会增加60余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包括肝硬化、中风和胃溃疡等。

酒精有安全摄入量吗?2018年3月,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布了一项关于喝酒与疾病的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1990-2016年间,涉及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关于饮酒的数据源,这篇高被引的权威论文显示:并不存在所谓的健康饮酒量,或者说,酒精的安全摄入量是0。此外,你也别相信喝酒抗癌的谣言,世界卫生组织多少年前就得出了确凿结论:酒精是名副其实的一类致癌物。

15岁以上男性当前饮酒者比例,来源:参考资料[12]

据2020年《中国适量饮酒快乐生活蓝皮书》显示:我国有4.5亿饮酒消费者,有1.23亿人存在过量饮酒行为,过量饮酒的行为中,有55%是为了增进感情,39%是为了调节情绪,其余的26%则是为了给别人面子。

许多人知道喝酒不好,但是好友相聚的喝酒让他们能破除隔阂,回到当初的快乐时光,许多人也的确从喝酒中舒缓了生活的压力,感受到了“从码头边整点薯条”的快乐,因此,尽管我们知道了酒精背后的健康真相,我们也要结合实际来看待饮酒行为,另外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能不能喝酒基本取决于遗传,和给不给面子没有关系,喝酒的也不要强迫不喝酒的喝酒,你的爱好未必是他人的爱好。

参考文献

[1]https://rctff.jiangnan.edu.cn/info/1071/2104.htm

[2]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0&ar_id=96372

[3]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83867

[4]https://dxy.com/article/8714

[5]https://new.qq.com/rain/a/20240125A0146F00

[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011735

[7]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3bfee7770443

[8]https://www.cas.cn/kj/202306/t20230614_4895590.shtml

[9]Topiwala A, Allan C L, Valkanova V, et al. 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as risk factor for adverse brain outcomes and cognitive decline: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J]. bmj, 2017, 357.

[10]Oscar-Berman M, Marinković K. Alcohol: effects on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s and the brain[J]. Neuropsychology review, 2007, 17: 239-257.

[11]Millwood I Y, Walters R G, Mei X W, et al. Conventional and genetic evidence on alcohol and vascular disease aetiolog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500 000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The Lancet, 2019, 393(10183): 1831-1842.

[12]Sheikh A, GBD 2016 Alcohol Collaborators. Alcohol use and burden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J]. The Lancet, 2018, 392(10152): 1015.

[13]https://drinkiq.diageo.com.cn/articlefiles/2020_bluebook_cn.pdf

作者:李文杰 科普作者

审核: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