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假日到了武汉,就想去看看黄鹤楼。没想到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到那儿站在外面看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到里面去,没什么看头,还要花70元钱的门票。我们觉得言之有理,但到了门前,还是抵挡不住诱惑,买票进去了。

诗词中的离愁别绪

中国的四大名楼,都是因诗文而名扬天下,鹳雀楼是因王之涣《登鹳雀楼》,滕王阁是因王勃的《滕王阁序》,岳阳楼是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黄鹤楼则是因崔颢的《黄鹤楼》。进入大门,穿过院子,我们就直奔题诗壁而去,看到一个非常巨大的墙壁迎面而立,就知道这是“新版”,不是“原装”,高度宽度都充满现代气派,只是缺少了历史的深度厚度,上面赫然写着:“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对于这首诗自然会有不同理解,但都各有境界,我觉得这首诗的“眼”就聚焦在愁字上。为什么会愁呢?不就是因为昔人黄鹤早已杳然了吗?现在空余自己一人。一个人固然会有一个人的精彩,但能与仙人心心相通才会有惺惺相惜的欢愉。因为诗句比较空泛,有一种渺不可知的感觉,我们无法判断怀古忆旧情感的强烈程度,直到再去黄鹤楼对岸的古琴台时,看到俞伯牙和钟子期那样的生死之交,才对这首诗的感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钟子期和俞伯牙在琴台邂逅,一唱一和,弦有知音,子期去世,弦断有谁听,伯牙碎琴绝弦,再无遗响,崔颢既然如此思念那个如雷贯耳的仙人,他一定早就将其视为自己的灵魂伴侣,没想到慕名而来,最终却惘然而去,这时心情怎么能好得起来呢?目光所及,更不可能提振起优美的景色。所谓情是诗之坯,景是诗之媒,合而为诗,我们破诗而入,解开囊中,不难看到诗人对仙人驾鹤而去的那种浓浓的遗憾之情。

黄鹤楼的血肉命脉

日暮乡关处,烟波江上情,意得于象先,神行于语外。当年的景象虽已不复存在,原来江水就在楼下,现在潮已退远,岸已向内延伸,但透过那遥远蜿去的一线长江,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澎湃心潮,一泻千里,难怪这里的游人一直络绎不绝,其中也包括李白。诗仙本来就是诗意灵感的发射器,他到这里极目楚天舒,看到江山如此多娇,岂有不诗兴大发之理?正要提笔之时,忽见墙上有崔颢题诗,惊异于已道尽了此情此景,所有的文字都得其筌中,意在言外,与其不能增光,也不能减色,于是李白就此作罢,只是在墙上深情写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毕竟是大诗人,风流倜傥,内心涌动,总是要寻找激情出口,有诗憋不了,有言藏不住,最后好像没有遵守诺言,还是尊重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开元十八年(730年),当他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相约在江夏(武昌)见面,黄鹤楼饯别,当他送友登船前行,一时触景生情,一气呵成,写出了千古绝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光明媚的三月,在黄鹤楼与老友告别,看着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水天的尽头,最后只能向邈远天际奔流的长江之水遥寄惜别。多么美丽的春天景色啊,柳絮如烟,繁花似锦,但在如此浓重的离别情绪的渲染下,则变成不堪入心的情调,“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如何能够将这首诗的动人画面转化为视觉镜头?导演郑君里先生的灵感捷足先登,他在影片《林则徐》中顺流而下,顺水送舟,在林则徐江畔送别邓廷桢这场戏中,直截李白的意境,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挥别之间,依依不舍,画龙点睛,相得益彰。尽管李白的送别诗名气很大,影响甚广,甚至风头早就超越了崔颢的诗,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其实崔颢对李白也是功不可没,不是有人就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借鉴于崔颢的《黄鹤楼》吗?仔细看来,确实痕迹宛然。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后者,也就没有前者。而就《黄鹤楼》与《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对比而言,好像也血脉相连,殊途同归:一个虚离,一个实别,一个是怀古,一个是忧今,一个仰望天空,一个是俯瞰流水,两者都是通过景语道情语,也都成了黄鹤楼的血肉命脉,不断地绵延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悠悠意味。

展翅欲举的黄鹤羽翼

黄鹤楼气势雄伟,傲视长江,屋宇交错,攒尖向上,重叠飞檐,翘角飞舞,仿佛就是展翅欲举的黄鹤羽翼。《太平寰宇记》中说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这些神话传说都带有虚幻缥缈的色彩,倒是没有民间传说来得生动亲切、充满暖意。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所开酒店,起初不景气,道士前来喝酒,辛氏千杯相陪,道士酒罢跨鹤而去,却从此曲笛吹奏,让辛氏生意变得兴隆发达,为了纪念仙风道骨的神功之助,辛氏一家就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当然也有人说黄鹤楼是因在黄鹤山上而得名。循名责实。三国时期在这里临江建楼,其主要目的还是军事的需要,登高望远,瞭望敌情,有备无患,来犯必诛,时刻占据制高点,把控形势主动权,所以古书有记载,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随着海晏河清,民舒物泰,这里也悄悄进行转型,逐渐成了文人荟萃、宴客会友甚至吟诗赏景的文化圣地,据说白居易、贾岛、陆游等也都曾醉心于此,留下过历史的鲜明足迹。

我们从黄鹤楼内梯拾级而上,每层望去,视野开阔,四顾如一,极目辽远,一层境界一层天,特别是随着“春风又绿江南岸”,沿江一带到处充满生机,郁郁葱葱,处处田野,历历在望。我们真的不忍离去,但是因为要赶高铁,才不得不匆匆而下,回到底层大厅,我们又来到“白云黄鹤”陶瓷壁画前面,认认真真地将两旁楹联再看一遍:“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回味其中,获益更多,觉得确实写绝了,不仅有过去的苍茫气概,也有未来的磅礴气势,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浮,淋漓尽致,直奔心扉,我们深感此次访楼不仅物有所值,更是物超所值,因为找到了期盼已久的诗外之“值”。

来源: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