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郭菲(烟台大学)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在浩瀚的海洋深处,一个神秘的生物王国静静地存在着。这个黑暗、寒冷、高压的世界里,生活着许多令人惊叹的生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幽灵蛸。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认为幽灵蛸目只有一个现存物种。
然而,近期中国科学家的一项重大发现改变了这一认知,为我们揭示了深海世界的又一个奥秘。
幽灵蛸:深海中的“活化石”
幽灵蛸(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深海生物,被誉为海洋中的“活化石”。它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当时德国海洋生物学家Carl Chun在深海考察中首次邂逅了这种奇特的生物。幽灵蛸的名字源于拉丁语,意为“来自地狱的吸血鬼乌贼”。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有些可怕,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相对温和的生物。
Karl Chun绘制的幽灵蛸插图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些神秘的海洋居民通常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大洋的中深层水域,水深在600到900米之间。该深度的水体被称为“最小氧气带”,氧气含量极低,但幽灵蛸却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适应能力。
幽灵蛸的外形十分独特,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它们的身体呈球形,有八条触臂,每条触臂上都布满了感觉器官,使它们能够敏锐地感知周围的环境。
在分类学上,幽灵蛸属于头足纲,但它们既不是章鱼也不是鱿鱼,而是属于一个独立的目——幽灵蛸目。这个目只包含一个科(幽灵蛸科)和一个属(幽灵蛸属)。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幽灵蛸目只有一个现存物种,这使得幽灵蛸在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化石,为我们打开了了解海洋生物进化历史的窗口。
来自不同文献的幽灵蛸形态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新物种的发现:拟幽灵蛸
2016年9月,一个重大发现改变了科学界对幽灵蛸的认知,为这个深海传奇增添了新的篇章。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邱大俊等科研人员在海南岛东南海区进行深海考察时,在水深800至1000米处采集到了一个与幽灵蛸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标本。这个意外的发现立即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他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拟幽灵蛸形态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研究团队立即对这个神秘标本展开了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基因分析。他们仔细比对了这个新标本与已知幽灵蛸的各项特征,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科学家们逐渐确信,他们发现的不仅仅是幽灵蛸的一个变种,而是一个全新的物种。
经过反复验证和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最终确认,这个标本的确代表了一个全新的物种。他们将其命名为拟幽灵蛸(Vampyroteuthis pseudoinfernalis Qiu, Liu & Huang),意为“类似幽灵蛸的物种”。这个命名既体现了它与幽灵蛸的相似性,又暗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最近,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动物分类学报》(Zoological Systematics)上。
拟幽灵蛸的发现是一个重大突破,它成为幽灵蛸目中已知的第二个现存物种,这一发现丰富了我们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的认知。
拟幽灵蛸与幽灵蛸的区别
虽然拟幽灵蛸和幽灵蛸在外观上十分相似,但研究人员通过仔细比对,发现了几个关键的形态学差异。这些差异看似微小,却在分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证明了拟幽灵蛸是一个独立的物种,也为我们理解这些深海生物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首先,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尾部形态。拟幽灵蛸具有明显的尖尾,这个特征在幽灵蛸身上是看不到的。幽灵蛸的身体后端相对圆润,没有明显的尾部突出。这种形态上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它们在游泳和平衡方面的不同适应策略。
其次,研究人员注意到两者的下角质颚形状存在差异。拟幽灵蛸的下角质颚翼更宽且更长,而幽灵蛸的下角质颚翼相对较短。角质颚是头足类动物用于捕食和处理食物的重要器官,这种差异可能暗示着两个物种在食性或捕食方式上有所不同。
最后,一个微妙但重要的区别在于它们发光器的位置。拟幽灵蛸的发光器位于鳍与尾尖的中点,而幽灵蛸的发光器则位于鳍与身体末端的三分之一处。在深海环境中,生物发光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和伪装方式,发光器位置的不同可能反映了它们在使用生物发光方面的不同策略。
这些形态学差异虽然看似微小,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两个物种的关键特征。它们不仅帮助科学家确认了拟幽灵蛸作为新物种的地位,也为深入研究这两个物种的生态适应和进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罗讷河陷阱幽灵蛸(属于一类已经灭绝的幽灵蛸科动物)复原图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从发现到确认新物种
确认一个新物种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深海生物研究领域。深海环境的特殊性使得采样和研究都面临巨大挑战。因此,研究团队采用了多种科学方法来验证拟幽灵蛸的独特性,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研究人员首先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观察。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他们仔细检查了标本的每一个部分,并将其与已知的幽灵蛸进行了全面比较。这种细致的形态学研究是识别新物种的基础,也是后续研究的起点。
接下来,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他们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将新发现的标本与过去报道的10个同物异名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它确保了新发现的标本不是已知的同物异名种,而是一个真正的新物种。
然而,仅依靠形态学研究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确认拟幽灵蛸的独特性,研究人员还进行了详细的基因分析。他们提取并分析了拟幽灵蛸和幽灵蛸的DNA,特别关注了两个重要的基因标记:线粒体COI基因和核基因28S rDNA。这些基因常用于生物的系统进化分析,能够揭示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通过对这些基因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拟幽灵蛸和幽灵蛸形成了两个遗传距离较大的分支。这个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它们是两个独立物种的结论,为形态学观察提供了有力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这种多角度、多方法的研究路径不仅确保了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也展示了现代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它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特别是在面对如此罕见和难以研究的深海生物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收集证据非常重要。
幽灵蛸科动物化石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结语
拟幽灵蛸的发现远不止是为生物学名录增添了一个新名字那么简单,这一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为研究深海生物的进化和适应提供了新的素材。通过比较拟幽灵蛸和幽灵蛸,科学家们可能会发现更多关于这些生物如何适应深海环境的线索,为我们理解生命的适应性和韧性提供新的视角。
此外,作为深海食物网的一部分,了解幽灵蛸目生物的多样性对于理解整个深海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每一个物种的发现都像是在复杂的生态网络中找到了一个新的节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深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 Dajun Qiu, Bilin Liu, Yupei Guo, W.A.S.W. Lakmini, Yehui Tan, Gang Li, Zhixin Ke, Kaizhi Li, Liangmin Huang. Vampyroteuthis pseudoinfernalis sp. nov. the second extant widespread deep sea squid species of Vampyromorpha (Cephalopoda: Coleoidea). Zoological Systematics, 2024, 49: 246-257.
来源: 中国科普博览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