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地农业(Paludiculture)是一种新兴的农业模式,旨在利用湿地环境进行农业生产。这个术语源自拉丁文,其中“palus”意指“沼泽”,而“cultūra”意指“耕作”或“农业”。泥炭地农业的核心理念是,在湿地或重新湿化的泥炭地上进行耕作,来实现低排放的农业生产。

东方红湿地。摄影:张维忠 | 供图:黑龙江鸡西市文旅局

【什么是泥炭地?】

泥炭地作为全球重要的碳库,虽然仅占地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着超过450吉吨的碳,这一储量超过了森林(覆盖30%陆地表面)的碳储量。泥炭地的排干通常会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如温室气体排放、养分流失、地面沉降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尽管全球只有0.3%的泥炭地已经被排干,但排干的泥炭地却负责了全球6%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对泥炭地进行重新湿化,可以使土壤保持湿润,从而显著减少有机物的分解和二氧化碳的释放,同时提高水文缓冲能力,减少水位对大气蒸发需求的敏感性。

【泥炭地农业作为一种应对气候变化措施】

泥炭地农业不仅能够减少因排干泥炭地而带来的环境影响,还能在恢复的泥炭地上进行作物生产。这种方法有助于在维持类似的土地利用条件下进行生产,同时保护泥炭地的碳储存功能。与传统需要排干泥炭地的农业方式不同,泥炭地农业避免了对湿地的进一步破坏。通过种植适应湿地条件的作物,泥炭地农业可以在不与其他地区的粮食生产竞争的情况下,持续地从泥炭地获取原材料,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取水中的营养物质,这对湿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泥炭地农业具有显著的潜力,尤其是在减少来自低地泥炭地的高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尽管目前这种方法尚未成为大规模经济上可行的传统农业替代方案,但它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低排放低地泥炭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利用适应湿地条件的植物种类进行商业化耕作,从而降低泥炭地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带来附加的益处。

泥炭地农业涉及的作物通常是那些能够在湿地环境中生长的植物,或者对湿地环境有较高耐受性的物种。这些作物可以在湿润的泥炭地上生长,从而减少对干燥泥炭地的需求,并降低由于传统农业活动带来的高温室气体排放。

从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泥炭地农业代表了一种创新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够在保持农业生产的同时,对抗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经济性的提升,可能在未来泥炭地农业有潜力成为低排放农业的关键组成部分。

【一些案例】

1.德国的泥炭地农业实践

在德国,特别是在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地区,泥炭地农业被用于恢复曾经排干的泥炭地。研究表明,通过在重新湿化的泥炭地上种植苔藓(如Sphagnum)和芦苇,可以显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植物不仅帮助恢复泥炭地的碳储存能力,还提供了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然而,目前这种实践的经济可行性尚未完全明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2. 印尼的泥炭地农业实践

在印尼,尤其是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岛,泥炭地农业主要包括种植桉树、箭毒木(Jelutong)和西米(Sago)。这些传统做法通过在重新湿化的泥炭地上进行种植,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维持当地社区的生计。例如,苏门答腊的西米种植通过低影响的方式进行,减少了对原生泥炭地的破坏,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当地经济。

3.马来西亚的西米种植

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区主要以半野生的西米种植为主,这种种植方式不完全依赖排干的泥炭地,而是在湿润的泥炭地附近进行。这种方法帮助保护泥炭地的生态功能,同时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资源。尽管这种做法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仍面临着经济效益和管理挑战。

4.秘鲁的泥炭地农业

在秘鲁的洛雷托地区,当地的梅斯蒂索社区利用泥炭地进行狩猎和采集,同时可持续地种植本地的棕榈树。这些做法不仅保护了泥炭地生态系统,还帮助恢复资源,防止了过度砍伐。社区成员对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保持高度关注,避免了浪费,并致力于泥炭地的保护和恢复。

5.乌干达的泥炭地恢复项目

在乌干达,泥炭地恢复项目集中于重新湿化和种植本地植物,如芦苇和其他湿地植物。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碳储存和温室气体减排,还支持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通过这些措施,乌干达的泥炭地恢复项目希望减轻农业排放带来的环境压力,并为地方社区提供经济和生态利益。

【泥炭地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泥炭地农业(Paludiculture)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对泥炭地生态环境的潜在破坏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体来看,泥炭地农业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有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可能带来一些风险。泥炭地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决于具体的做法。

一方面,泥炭地农业有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积极影响。传统的泥炭地农业常常需要将湿地干燥化以便耕作,这种做法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栖息的动植物。与此不同,泥炭地农业强调在湿润的泥炭地上进行耕作,这有助于保持湿地的水分和湿润环境,从而保护和恢复原有的生物栖息地。使用适应湿地条件的植物进行农业生产,可以维持或甚至增强泥炭地的生物多样性,因为这些植物通常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原生物种,能够支持本地的动植物群落。

从生态恢复的角度看,泥炭地农业需要重新湿化泥炭地,这可以恢复退化的泥炭地生态系统,为许多动植物物种提供栖息地。另外,一些濒危物种依赖于健康的泥炭地生态系统,泥炭地农业可以为这些物种提供庇护所。

不过,另外一面是:泥炭地农业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事实上,“海洋与湿地”小编注意到,泥炭地农业的可持续性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虽然泥炭地农业在重新湿化的泥炭地上可以实现碳负或碳中性,但在原始泥炭地上进行农业活动可能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而且,它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复杂多变,水位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增加甲烷(CH4)等更强效温室气体的排放。

如果不加以控制,泥炭地农业可能对泥炭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例如,如果农业活动导致泥炭地的水位过度波动,或者对泥炭地施用不当的肥料和化学物质的话,就可能会破坏泥炭地的自然水文条件和土壤质量,从而影响泥炭地的生态平衡。此外,引入非本地的植物种类进行耕作,可能会对原生植物和动物造成竞争压力,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泥炭地农业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具体的水位管理、植物种类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所以,如果要确保泥炭地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友好性,关键还在于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比如,选择适合湿地条件的植物种类,保持适当的水位,避免过度施肥和使用化学物质,并监测和评估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这些措施,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并充分发挥泥炭地农业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潜力。

兴凯湖湿地公园千米栈道。摄影:张维忠 | 供图:黑龙江鸡西市文旅局

尽管泥炭地农业的经济可行性目前仍有限,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技术发展,这种方式有望成为减少低地泥炭地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有效手段。政策制定者和农民可以在农业环境气候保护计划中考虑这种方法,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声明: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仅供参考。欢迎留言、点评、批评、讨论。)

THE END

编译 | 王芊佳
编辑 | Linda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