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王芳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主任医师

室间隔缺损,这一名词对于许多人而言或许陌生,但它却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对患儿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本文将深入探讨室间隔缺损的定义、症状表现、治疗策略以及手术方式的多样性,以期为公众提供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1.什么是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这一医学术语所描述的是一种在心脏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先天性结构异常。简单来说,就是心脏内部的室间隔(即分隔左心室和右心室的肌肉壁)没有像正常情况下那样完全闭合,留下了一个或多个孔洞。这些孔洞允许血液从左心室直接流入右心室,形成了所谓的左向右分流,打破了心脏内部正常的血流循环模式。室间隔缺损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它们可以独立存在,也可能与其他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并存。

2.室间隔缺损有什么症状?

室间隔缺损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主要取决于缺损的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患儿在出生时就已经存在室间隔缺损,但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直到通过常规的心脏超声检查或婴幼儿体检时才发现。对于缺损较小的患者,他们可能长时间内都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只是在偶尔的体检或心脏超声检查中被发现。然而,如果缺损较大,患者就可能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症状,如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多汗、喂养困难、生长缓慢等。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和成年人,他们可能会感到容易疲劳、胸闷、心悸,甚至在剧烈运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严重症状。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如何治疗室间隔缺损?

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一旦确诊,患者应尽快前往心脏专科门诊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治疗建议。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缺损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对于缺损较小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保守治疗,即定期随访观察缺损的变化情况,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症状表现。如果缺损较大或患者出现明显的症状,就需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以闭合缺损。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4.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方式都有哪些?

手术治疗是闭合室间隔缺损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和微创化。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外科开胸手术和介入封堵手术两种。外科开胸手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式,通过在胸部或腋下切开一定大小的切口,直接暴露心脏并修补缺损部位。虽然这种手术方式创伤较大,但治疗效果确切可靠,适用于各种类型和大小的室间隔缺损。而介入封堵手术则是一种更为微创的手术方式,它利用特制的封堵器通过血管途径送入心脏内部并精确定位到缺损部位进行封堵。这种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重要选择之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室间隔缺损都适合进行介入封堵手术,具体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评估来决定。

总之,室间隔缺损作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具体情况和病情发展。通过科学的诊断、合理的治疗策略以及先进的手术技术,有望为患儿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