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候变暖,许多物种正在迁移到新的栖息地,这给全球政策制定者带来了新的挑战。蚊子、带病蜱虫和蝙蝠的分布范围发生变化,将疟疾和莱姆病(Lyme disease)等疾病引入医疗系统尚未准备好的地区,这也大大提高了还间接提高了人兽共染病的风险。此外,商业重要鱼类从一个司法管辖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不仅改变了工作机会的分布,还引发了贸易争端。

2020年7月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国际畜牧研究所(ILRI)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预防下一次大流行病:人畜共染病及如何阻断传播链》的报告。报告指出,人兽共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而预防和应对它的最佳方法是“同一健康”(OneHealth),即将公共卫生、动物健康和环境专业知识相结合。每年的7月6日也被定为世界“人兽共染病日”(World Zoonoses Day)。

北京一个城市湿地中的赤麻鸭(拉丁学名:Tadorna ferruginea,英文名:Ruddy Shelduck),摄影:SY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

为了理解和预测物种的迁移,麦吉尔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研究了最近几十年间促使或限制全球数千种物种栖息地变化的因素。麦吉尔大学博士生Jake Lawlor是最近发表在《自然评论地球与环境》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解释道:“大多数人与其他物种互动的系统都基于物种不会迁移的假设。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必须将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迁移纳入资源管理和保护计划中。”

气温升高并非唯一因素

研究人员发现,气候变暖是预测大多数26000种物种迁徙的一个重要基本因素。实际上,59%的物种已经迁移到更凉爽的环境。然而,在相当比例的情况下,情况并不清晰。在41%的情况下,物种要么没有迁移,要么迁移到与气温升高不一致的新环境。这种不一致表明,仅温度变化并不能完全解释迁徙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一些物种没有按预期迁移,研究人员试图寻找其他与物种特定或环境特定的因素相关的解释。Lawlor指出:“理解这些与温度不一致的迁移,对于帮助研究人员建立预测模型,判断何时变暖可能导致迁移,以及何时不会至关重要。”

例如,特定物种的生命周期类型、对变暖的敏感性或景观特征,可能有助于预测这些栖息地的物种迁移的可能性,甚至迁移的路线。

数据中的重要差距

研究人员警告说,现有的关于分布范围变化的数据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并且在植物和动物群体之间的收集不均衡,大部分排除了海洋物种。他们认为,这意味着需要对结果保持谨慎。例如,在欧洲和北美洲有四季的地区看到的模式可能不适用于只有旱季和雨季的地区,不同的扩散能力(重新在新地点建立的能力)和生长速率的物种预计会有不同的反应。

麦吉尔大学生物学系助理教授、论文的高级作者詹妮弗·桑迪(Jennifer Sunday)指出:“换句话说,我们基于对鸟类和昆虫的观察计算出的平均迁徙速度和方向的趋势,可能无法告诉我们海带、作物或鱼类的迁徙期望。随着气候变化,这些数据也不足以为许多保护管理计划提供信息。”

增强物种迁移监测的重要性

研究团队指出,需要加强对物种迁徙的全球监测,以提高对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增强监测和数据收集,不仅有助于预测物种迁移,还可以为制定和调整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有效的保护策略需要考虑到物种迁移的复杂性,以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性。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编译 | LYJ
审核 | Daisy
排版 | 绿叶

参考链接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