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背鸥--泉州市新记录的第381种鸟种

泉州市观鸟学会在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晋江市鸟类多样性监测调查”的项目及与相关中华白海豚的研究部门联合监测活动中,在安海湾及东石海岸的养殖场上,船上监测员人员陈庆煌、赵翔宇、吴轲朝等监测组在晋江市安海湾沿岸及养殖区进行日常巡护监测时,在东石区域的海上养殖区浮标上发现两只较大型鸥,感觉较为特别,尤其是双脚呈黄色。大家及时用相机拍摄记录,开始以为是常见的西伯利亚银鸥,经现场组员们及相关专家对比分析,确认此鸟为小黑背鸥,是泉州市记录发现的新鸟种,正式录入“泉州市鸟类名录”,为第381种鸟类。

冬天在围头湾、安海湾及出水口有着很多的红嘴鸥和黑嘴鸥,除了它们之外,退潮后还能见到一些体型比较大的西伯利亚银鸥和黑尾鸥,记录到小黑背鸥时,见这两只在一起与以前拍到的西伯利亚银鸥不一样。正常西伯利亚银鸥很少成双成对在一起,它们经常在岸边或海边单独行动或飞翔。后来,在接近东石海岸边的一处鲍鱼养殖场时,又见到一对飞翔的小黑背鸥,当天共记录到4只小黑背鸥。

小黑背鸥(学名:Larus fuscus)是鸥科、鸥属的一种鸟类。体长51-70厘米,翼展可达135-150厘米,与其他鸥类相比,其体型更为细长,身材也相对较小;眼睛周围有黑色的飞沫状斑点;其喙是亮黄色的,且有一个鲜红的斑点;小黑背鸥的背毛的颜色多变,根据不同群体从深灰到黑色变化不定,翅尖的黑色部分有时较难辩认;双腿呈黄色。幼鸟呈浅咖啡色。三龄的鸟和成年鸟很相似,但是嘴尖是深色的,而且嘴和腿是肉色的。

以小黑背鸥(曾命名:小黑背银鸥)和西伯利亚银鸥(曾命名:蒙古银鸥,休氏银鸥)为例:两者体型差不多,外观上有一些差异,小黑背鸥头部颜色灰,颈部纹路多,飞羽颜色深;西伯利亚银鸥头部较雪白,颈部纹路少,飞羽颜色浅及其腿脚粉红。

小黑背鸥的栖息地包括草原、海洋浅海、海洋间沙质海岸或沙洲、海洋海岸上层、人工陆地、人工水域和海洋。小黑背鸥主要以鱼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在冬季更倾向于喜在海上觅食。分布范围极广,包括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迁徙经过地区:白俄罗斯、南苏丹、土库曼斯坦等。我国主要分布见于东部、南部沿海各地及新疆。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列入《非洲欧亚水鸟协定》(African Eurasian Waterbird Agreement)。

1月31日首次在泉州市记录到影像、图片,我国目前的鸻形目鸥科有19属45种,我市已有记录到鸥科有黑嘴鸥、中华凤头燕鸥、红嘴巨鸥等20种,加上此次新记录的小黑背鸥,已达到21种,占全国鸥科的46.67%。

来源: 泉州市观鸟学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