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所说的美好人居,一定离不开一个重要问题——生态环境。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谈不上真正的美好人居。关于这一点大家都已经有了共识,无需赘述。此文仅就美好人居与防灾的关系谈谈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想法,此文中所说的防灾是专指生态防灾。关于城市美好人居的标准
我们平常关于城市美好人居的要求,无非就是街道美、建筑美,环境清洁、安静,有山有水,有景观,有新鲜空气,有游玩的地方。更高一点的要求是有历史文化,有艺术之美等。当然美好生活、美好人居,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减灾防灾。如果人们居住的地方不断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当然会要大大减少幸福感,灾害过于严重或过于频繁的地方甚至会导致人们迁离此地。所以自然灾害的多少,也应该算是评判美好人居的重要标准之一。
▲ 河北满城,城市周围植被好,这样的城市就很少有洪水和干旱中国古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即房屋建筑的周边环境的要求是很高的。中国古人讲风水,当然风水学说中有迷信的因素,也有科学的成分。撇开迷信因素不说,其科学成分其实就是早期的环境科学和环境美学。古人知道住宅周边的山林是不能随意破坏的,需要好好保护。他们知道住宅周围的树林,夏天可以遮阴,冬天可以防风,更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所以古代很多地方都有村规民约,对周边山林进行保护,有些地方甚至刻成碑石,立在路边警示众人。这是湖南绥宁寨市镇的一块护树禁伐碑。碑文上写着:“地方富贵福泽,罔非风水培成,此处高品水口,先人培植成林。恐后无知毁败,预立封禁碑文,兼封客人木贸,河内不许流行。如有强砍悖禁,公同责罚禀呈,所愿各尊禁约,当兴一地人文。光绪乙亥年冬月吉旦高品众等封禁”。
▲ 湖南绥宁寨市镇护树禁伐碑我们当知识青年下农村的时候,生产队划一块地给我们建房子,除了宅基地的实际尺寸以外,还要在宅基地周围多划出一些地来做“风景林”。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风景林”这个概念,那年我17岁,刚高中毕业,关于房屋建筑以及周围环境等完全没有概念。现在回想起来,在那样一个贫穷的年代,贫穷的农村,人们建房屋还要考虑“风景林”。民间有俗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古人对居住环境的重视。
▲ 农村住宅风景林(涟源县三甲村)美好人居与防灾的关系
我们今天的防灾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工程防灾和生态防灾。
所谓工程防灾主要就是利用大堤、大坝、围堰等工程手段来抵御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用水渠引水和机械的方式来抵御干旱等。当然,像地震、台风等大型灾害那就是没办法的了。
工程防灾的最大害处是破坏生态,同时也破坏景观。最典型的就是城市的防洪堤,一条沿河大堤把任何滨水的自然景观都破坏了。例如,湖南的湘西、湘南地区,很多城镇过去都是有成排的沿河吊脚楼,成为最具南方城镇特色的景观。但是现在这种景观基本上都看不到了。沿河防洪堤一建,所有沿河吊脚楼就都必须拆除。湘西凤凰幸亏是被列为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沿河吊脚楼群才得以保存,也就保存了凤凰最具特色的城镇景观。否则沿河吊脚楼没有了,凤凰也就失去了凤凰的特色。
▲ 凤凰古城沿河吊脚楼
又如湖南永州,这也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过去的城市规划中没有注意对历史名城的风貌保护,一条生硬的水泥大堤把沿河两岸的历史风貌几乎全都破坏了。
▲ 永州防洪大堤破坏了沿河景观湖南另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因为面临洞庭湖,“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成为世人皆知的著名文化景观。关于在岳阳老城区面临洞庭湖的这一地段是否建防洪堤的问题,本人在岳阳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会议上多次提出反对意见,是否建堤的问题至少到现在仍然悬而未决。现在看来,反对建堤的意见逐渐在得到认可。想想如果一条防洪大堤把岳阳城和洞庭湖分隔开来,那种天下独有的景观不复存在,那是一个多大的损失?
▲ 洞庭湖与岳阳城显然在遇到有特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情况下,采用工程防灾是不合适的。
所谓生态防灾,就是利用山体、河流、湖泊等自然地形和树木、植被等自然物来防止和消减灾害。生态防灾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1.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保持水土。
这是生态防灾最主要的手段。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以减少洪水和干旱的发生。在这方面,森林植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棵大树它庞大的根系就像一个伸入地下的巨大的网兜,兜着一大团泥土。下雨的时候,水分渗入地下,被这个根系所兜着的泥土所吸收。不下雨的时候,这里面含着的水分又慢慢渗出,形成涓涓细流,然后汇合成河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如果城市周围的山体遍布森林,下大暴雨时,雨水都被“吃”到地下涵养起来,不会在地表冲刷,形成山洪。如果长时间不下雨,土壤里蕴含的水慢慢渗出,泉水、溪水汇入河流,不会造成干旱。
森林是防止洪水和干旱最重要的因素。十年前我做毛主席故乡湖南湘潭韶山村的环境整治和保护规划,规划文本中照例要有“防灾减灾”一章,但是在我做实地调查的时候,发现这里根本没有自然灾害。采访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说一辈子没看见过洪水和干旱。原来这里周边山上森林密布,绿化保护得非常好。因为这里是毛主席的家乡,一直受到重点保护,在过去的年代,别的地方被破坏的时候,这里没有被破坏。森林密布、植被完好,下多大的雨都被山上的森林吸收,从来没有过山洪暴发;长期不下雨,山上涓涓细流会不断涌出,也从来没有过干旱。
▲ 韶山村的森林植被我这规划文本中“防灾减灾”一章居然没有东西可写了,我在哪里都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与此相反,那些森林保护不好的城镇和村庄,洪水和干旱轮番肆虐。
还有泥石流,如果山体上有森林树木,庞大的树根会把下面的泥土、砂石全都抓住,不让它们松散,流失。如果没有树根把它们固住,泥土、砂石呈松散状态,被雨水浸泡就像一锅稀粥直接冲刷下来,这就是泥石流或者山体滑坡。所以森林植被也是防止泥石流的最佳手段之一。我多次在川西地震泥石流多发地区调查,看到这里的山体都是光秃秃的,砂石、泥土都呈碎裂、松散的状态,只要一场大雨,泥石流就会冲下来。而这些山下仍有很多城镇和村庄,居住着大量人口,真是危险!
▲ 汶川附近泥石流
▲ 山体滑坡
▲ 汶川附近山体今天很多地方的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已经减少了很多,得益于二十多年前的“退耕还林”。今天在那些退耕还林做得好的地区的城市周边,山体已经遍布森林,已经很少有山洪暴发和泥石流的发生,这也充分说明了森林植被的重要性。
2.以谦让的态度对待大自然。
大自然的力量巨大,常常是人类无法抵抗的。我把人类抵抗自然灾害分为“硬抵抗”“软抵抗”两种,所谓“硬抵抗”,就是本文前面说到的工程防灾,用大堤、大坝等工程措施来强行抵抗。这种“硬抵抗”常常是没有抗住,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害。人们为了防洪把沿河大堤越修越高,以至于有些地方的河流河床已经高于两岸的地面,变成了“悬河”,这是很危险的。那些河堤不够高的地方,每到洪水季节就要组织志愿者沿河运沙包,临时加高。这类都属于“硬抵抗”。
所谓“软抵抗”就是退让,在不会造成太大损失的情况下,让出一定空间来,以减少灾害对于其他地段的冲击。过去在城市规划中经常有划出一种特殊的区域——“泄洪区”。在地势低洼的地区划出一片范围来,在不可抗御的大洪水来临的时候,这一片低洼地带就让给它淹没,以缓解洪水对其他重要地方造成的压力,这种区域就叫“泄洪区”。这种划定的“泄洪区”不做大的建设,一般只种植不太重要的农作物,也可以作为城市公园,总之在被洪水淹没之后造成的损失不太大,并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这种“泄洪区”的做法就是一种“软抵抗”。
这种“泄洪区”的概念在近些年来的城市规划中逐渐被忽视了,有的地方甚至在过去划定为“泄洪区”的区域内开发楼盘建设,把本来是让给洪水的地方,人为占用了,结果洪水来的时候,要么就把已经开发建设的地方淹没,要么就是淹没更加重要的地方。在2017年近年来较大的洪水中,湖南有的地方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有一些被开发占用的原来的“泄洪区”就被大洪水给淹没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软抵抗”还有一种方式,即使在并非“泄洪区”的一般区域,预计洪水淹没并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的情况下,不要采用过多的工程防洪,而任其淹没。在那些有着宝贵的风景资源,而建造防洪工程必定会破坏这种美好景观的情况下,就应该是宁愿任其淹没,也不建造防洪工程。当然首先是要在研判淹没并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的情况下。一般在大湖、大河地势平坦的地方涨洪水是慢慢涨上来,又慢慢退下去,不像山区的山洪暴发,不会有巨大的冲击造成的破坏,挺多是在洪水淹没过后做一下清扫就行了。
▲ 永州回龙塔,像这样的地方即使让它被淹也绝不应有任何防洪工程例如,长沙湘江中的橘子洲是国内最长的内河岛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十多年前有人建议在橘子洲周围建一个大堤把它围起来防洪,在论证会上我坚决反对。我说历史上湘江涨水,橘子洲几乎每年都要被淹一次,而橘子洲上千百年来就住着人。在洪水淹没的那一两天稍微躲避一下,洪水过后回来搞一下清扫继续居住。这种宽阔河面涨水没有冲刷的危险,房屋不会倒塌,人们千百年就是这么过来的,现在的房屋更加坚固了,有什么可怕的呢?橘子洲的美景是无可替代的,如果我们仅仅为了害怕被水淹一下,就把这种不可多得的景观破坏掉,得不偿失。我的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否定了建堤的提议,保住了这一自然和人文的美景。2017年是近2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橘子洲被淹没了,淹了就淹了,有什么可怕呢?洪水过后搞一下清洁卫生就可以了。我们要计算和比较经济损失和景观损失,为了避免“30年一遇”或“50年一遇”被洪水淹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而永久失去一种不可多得的甚至世上独一无二的景观,这个账是否划算?关于景观损失这笔账恐怕是至今大多数人都没有太关注的。
▲ 2017年长沙橘子洲被洪水 淹没 图|彭志 摄此文前面提到的岳阳历史城区和洞庭湖的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害怕岳阳城区被水淹,而在城区和洞庭湖之间修建一道大堤把它们分隔开来,这就意味着永久失去这一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我们必须要算算这个经济损失账和景观损失账。经济损失是可以弥补,可以预防的(房子建得坚固一点,贵重的东西事先移走......),而景观的损失则是无法弥补的,而且是永久性的。
综上所述,今天城市的防灾减灾究竟是采用工程防灾,还是生态防灾,这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在过去的年代,人们基本上关注的都是工程防灾。随着我们今天对城市的文化品质和人居环境景观越来越高的要求,生态的防灾应该是比工程防灾更加优先的选择。
来源: 《人类居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