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再迎喜讯

日前泉州市观鸟学会两位观鸟老师

鹅峰山人****和火树琪花

分别在泉州森林公园、桃花山

拍摄到两只新鸟类!!

它们分别是白眉鸫和白腹蓝鹟**!!!**

经过观鸟学会和林业局相关人员的比对后

正式成为泉州新记录鸟类

泉州第351种鸟类白眉鸫 拍摄者:****鹅峰山人******1.**拍摄时间
2022年11月
**2.**拍摄地点
泉州森林公园

**3.**拍摄情况
2022年11月20日上午10点左右,天气晴朗,泉州市观鸟学会会员“鹅峰山人”,在泉州森林公园观鸟时,在一棵长满野果的树上发现有1只小鸟正在觅食。经求证和照相比对,确认是白眉鸫。

**4.**鸟类介绍
白眉鸫(学名:Eyebrowed Thrush):中型鸟类,体长19-23cm。雄鸟头、颈灰褐色,具长而显著的白色眉纹,眼下有一白斑,上体橄榄褐色,胸和两胁橙黄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鸟头和上体橄榄褐色,喉白色而具褐色条纹。其余和雄鸟相似,但羽色稍暗。

**5.**生活习性
迁徙:在中国北方为夏候鸟,南方为旅鸟或冬候鸟。每年4月末5月初迁来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南迁。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季节亦见成群。性胆怯,常躲藏。食性: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上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杨桦林中,尤以河谷等水域附近茂密的混交林较常见。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季节亦见成群。性胆怯,常躲藏。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繁殖于中国、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朝鲜,越冬于日本、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印度阿萨姆、尼泊尔、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地。

**6.**保护级别
该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这次是泉州正式记录的351种鸟类。
泉州第352鸟类白腹蓝鹟 **拍摄者:火树琪花****1.**拍摄时间
2022年11月深秋上午

**2.**拍摄地点
泉州市桃花山公园

3.拍摄情况
在泉州市桃花山公园,火树琪花老师像往常一样来观测鸟类,突然在一棵树上看到一个羽毛靓丽的小鸟身影。“桃花山这片我经常来,因为这边树木茂盛植被丰富,会有很多鸟类在此栖息。经过短暂蹲守后,循着鸟叫声我看到一棵树枝上,有一只小鸟在蹦跳。我赶紧按下快门,一只未成年的
白腹蓝鹟****出现在镜头里。

火树琪花老师介绍,桃花山现在是鸟儿的天堂,上回去有鸲姬鹟、栗颈凤鹛、黄眉柳莺、远东山雀和各种常见鹎。常见鸟较多,有时候去也没收获,但拍鸟重在心态要好,时不时就会有惊喜!

**4.**鸟类介绍
白腹蓝鹟,又名蓝燕、青扁头、石青。属雀形目鹟科,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5.**生活习性
白腹蓝鹟迁徙时东部各地可见,在海南尾冬候鸟。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上的针阔混交林及林缘灌丛。从树冠取食昆虫。5~7月繁殖,在岩缝中筑巢,每窝产卵4~5枚,由雌鸟孵卵。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

**6.**繁殖情况
繁殖期5-7月,最早在5月初即有个体开始营巢,多在5月中下旬,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通常营巢在林中溪流和河谷两岸的陡岸和坎坡上,也在林缘河谷岸边及其附近崖坡上营巢。巢多置于崖壁洞穴、台阶或缝隙中及河岸附近的榆树、鼠李、色木、椴树、桦树等树木的天然洞穴及树根间。更高的树洞离地月20余米。领域性甚强,到达繁殖地后雄鸟即寻找巢位和占区鸣叫,常站在高树顶枝鸣叫不息,宣示领域的占有、驱赶入侵者。巢呈杯状,全由苔藓构成,内垫有少许的植物纤维、细根、兽毛和鸟羽。筑巢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5枚,卵白色或乳白色,部分钝端有一圈不明显的褐色斑。

这次是泉州正式记录的352****种鸟类。

来源: 泉州市观鸟学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