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了,吃退烧药降温?

空调开一会儿关一会儿更省电?

只吃蔬菜减肥更快?

……

2024年6月“科学”流言榜出炉

这些打着科学幌子的流言

又在朋友圈里疯传

赶紧来避坑!

1.中暑了可以吃退烧药降温?

流言:

中暑和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一样,只要吃退烧药降温就会好。

真相**:**

人体的内部体温是由大脑中的下丘脑调节的。

下丘脑检查我们目前的体温,并将其与约37℃的正常体温进行比较。

当体温偏低时,下丘脑会促进热量的产生和保持;相反,当体温偏高时,就会通过散热或出汗来降温。

中暑导致的发热,是因为人体的散热中枢出现问题,无法通过出汗来散发热量,吃退烧药无法让散热中枢恢复正常,反而会适得其反,让症状加重,引发热射病。

因此,中暑后应首选物理降温,例如将患者移动至阴凉或者空调房,而不是吃退烧药。

2.“黑科技”防晒衣,不仅防晒还能保湿降温驱蚊?

流言:

近期市场上出现多种“黑科技”防晒衣,例如“面膜防晒衣”宣传在产品中加入了玻尿酸成分,与皮肤接触可以达到保湿作用;“木糖醇防晒衣”号称穿后可使体感温度速降5°C;还有添加了艾草成分的“驱蚊防晒衣”,宣称拥有驱蚊抗菌等多重功效。

真相:

近期市场上出现的“玻尿酸面膜防晒衣”“木糖醇凉感防晒衣”“艾草驱蚊防晒衣”等“黑科技”产品,想法很好,其实噱头远大于实际。

玻尿酸防晒衣其中所含有的玻尿酸添加比例极低,与医美行业中所用的玻尿酸浓度相差甚远;木糖醇防晒衣只在穿着初期有凉感,时间一长和普通防晒衣没什么两样;驱蚊防晒衣驱蚊效果一般,并且普通衣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遮挡蚊虫叮咬作用。

国标规定只有当产品的UPF(即紫外线防护系数)大于40,且UVA(长波紫外线)透过率小于5%时,才可称为“防紫外线产品”。通常情况下,UPF数值越高,对紫外线的防护效果越好。因此在购买之前,消费者可以对防晒衣的防护效果加以核实。

除了防晒性,消费者也要注重防晒衣的材质。从材料来看,涤纶、锦纶所制产品的防晒效果比棉、真丝好;从颜色上看,鲜艳或深色比浅色的防晒效果好;从性能上来看,耐洗涤性好的更易久穿,透气性、透湿性高的更舒适。

3.空调开一会儿关一会儿更省电?

流言:

先把空调打开,等房间里凉快后关掉,热了以后再开,如此循环往复,可以大大缩短空调的制冷工作时间,节省电量。

真相:

空调频繁开关,反而更费电。

这是因为虽然空调不工作时不耗能,但启动阶段的能耗很高。如果重启次数多了,总能耗会超过空调一直开着的能耗。当然,当空调关闭的时间间隔足够长时,其整体耗电量肯定会少。但关闭间隔过长,人体会感觉不舒服,想要人体舒服,就要缩短空调关闭的间隔时长。在这个前提下,空调开开关关的耗电量一般会更大。

缩小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差距,尽量减少室内和室外的热交换,是最有效的省电方法。

夏季制冷的时候,室内温度的设定不要和室外温度相差太远,26℃是个比较合理的温度,能够在保证人体舒适的前提下,尽量缩小与室外的温差,冬季同样如此。除湿功能之所以省电,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温差小。除了空调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外,尽量杜绝其他方式的热交换。遮光窗帘和门帘可以有效阻止一部分热交换。

此外,还有几种可以省电的方法:

1.空调不用的时候彻底断电,也可以省电。因为任何电器,只要通电,都属于待机状态,都在持续的耗电中。

2.空调进入睡眠模式后会自动提升预设温度,这样也会缩小室内外温差,降低能耗。

3.变频空调相对于传统的定频空调更省电。因为变频空调在工作的过程中,以预设温度为判断标准,与传感器实测温度相比较,调节压气机的工作转速。温差大的时候满负荷运转,温差小的时候则低速运转,从而避免停机重启带来的额外能量消耗。

4.体格越好越健壮的人,越容易中暑?

流言:

体格越好的人越容易中暑,因为体格越好的人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好,一旦适应了高温天气,就容易对危险视而不见,从而更容易引发中暑。

真相:

“体格越好的人,越容易中暑”是不对的,更恰当的描述应该是“几乎所有人都有中暑风险,体格好的人也不例外”。中暑的专业名称叫“热射病”,可以分成经典热射病(非劳力性热射病)和劳力性热射病,前者易发于老弱病群体,而后者易发于高温环境下工作的精壮人群。

经典热射病也称非劳力性热射病,是指任何人暴露在高温下出现的严重中暑症状。这种中暑的发病原因可以简单理解为“躺中”——只要暴露在高温下,哪怕在休息时也会出现严重中暑症状。因此,经典热射病容易发生在儿童、孕妇、年老体衰、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身上。

另一种是劳力性热射病,和“躺中”不一样,这种类型的中暑除了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通常还需要人进行剧烈运动或劳作,典型人群是运动员、刚开始训练的新兵、建筑工人和外卖小哥,一眼看上去都是精壮的中青年。当然,对于体弱的人而言,甚至连劳作都不需要也会中招。也就是说,无论体格好坏,都有得劳力性热射病的风险。

根据数据显示,长期居家的体弱多病人群是中暑发病的主要人群,且发病后的死亡率也高得多,如老年患者本身就容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这些都是导致中暑风险和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

5.献血会让人“变虚”?

流言:

献血会让人“变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健康。

真相:

适量献血无碍健康己被世界各国的千百万献血者所证实。人体骨髓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在失血的刺激下,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到平时的6~8倍。

一般而言,一次献血流失的水分和无机物在1~2个小时内可恢复正常水平;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质,1~2天内能得到补充;血小板需要2-3天,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7~10天即可恢复至献血前水平。

适宜状态下献血,还能让人体的造血功能更加活跃,不断产生新的造血细胞,促进新陈代谢。

目前也没有研究表明,适量献血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献血的过程中确实会损失部分白细胞,及一些与免疫相关的淋巴细胞,但从献血量来看,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ml至400ml后,所失去的白细胞数量很少,仅占人体白细胞总数的1%至2%,而失去的这点白细胞通常2小时左右就能从骨髓得到补充。

其实,健康人有强大的血液再生功能和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人体内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血细胞在衰老死亡,献血会刺激人体造血功能,加速血细胞的生成,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以适应机体的需要。所以,适量献血并不会显著影响我们的免疫力。

6.只吃蔬菜减肥更快?

流言:

要想减肥更快更有效果,只吃蔬菜就可以。

真相:

只吃蔬菜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有助于减少热量摄入,从而减轻体重,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并不健康。

长期只吃蔬菜,会造成能量、蛋白质、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2、铁、锌等必需营养素摄入不足,进而导致基础代谢降低、肌肉流失、贫血、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等问题。

减肥的最佳策略是通过均衡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实现。建议在饮食中包含各种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禽类、鱼虾类、蛋类、豆类及其制品和坚果,以确保全面的营养摄入,小份量多样化,控制食量和热量,不建议吃甜食喝甜饮料,这样有助于促进长期健康和体重管理。

7.豆制品吃多了,会痛风还致癌?

流言:

豆制品如果吃多了,不仅会因尿酸升高引起痛风,还会导致癌症。

真相:

大豆确实是高嘌呤食物,100 克黄豆嘌呤含量 218 毫克,100 克黑豆嘌呤含量 170 毫克。但一般我们很少直接吃大豆,通常是榨成豆浆,做成豆腐、豆干等豆制品,或者煮熟了吃。不同加工状态下的豆制品,嘌呤含量差异很大。

大豆在经过碾磨、浸泡、加水稀释等加工程序后,豆制品嘌呤含量明显减少,比如 100 克的豆腐(北)嘌呤含量只有 68 毫克,属于低嘌呤食物。所以,除了腐竹、豆皮为高嘌呤食物外,其他豆制品嘌呤含量都不算高。

痛风病人应控制摄入嘌呤含量高的干制豆制品,而对于普通浓度的豆浆、豆腐、豆干,可以少量摄入,不必过分担心。急性期摄入的优质蛋白应以蛋、奶为主,不建议摄入大豆及豆制品,其他阶段可用豆制品代替部分肉类,适量摄入。

另外,豆制品中含有一种叫异黄酮的物质,是自然界植物中存在的一类植物雌激素,也正是因为这个“雌激素”,让豆制品背上了“致癌”的黑锅。实际上,异黄酮只具有弱雌激素活性,它虽然能与人体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但作用力远弱于人体自身产生的雌激素。

其实,大豆异黄酮的类雌激素样作用对体内雌激素水平能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当人体雌激素含量不足时,异黄酮和雌激素受体相结合,能起到补充雌激素的作用;当人体雌激素水平过高时,大豆异黄酮又能阻止雌激素与其受体结合,起到抑制作用,这相当于降低了雌激素水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量食用大豆可能有益于预防某种类型的癌症。

8.食品保质期越短越安全?

流言:

食品的保质期有长有短,保质期越短就越新鲜、越安全。

真相:

这是一个误区。保质期的长短与食品品质没有直接关系,食品能够保存多长时间与自身性质及生产工艺密切相关,此外还由食品的微生物、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加工环境条件、预期食用方式等因素决定。

比如,现包的新鲜粽子需要尽快吃完,保质期大多只有3~5天;采用真空包装的粽子保质期能延长到3~6个月,而冷冻粽子的保质期则可以达到12个月以上。

另一个广泛存在的误区,则是“食品保质期长是因为添加了大量食品添加剂”。其实,保质期的长短与食品添加剂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为了提高或保持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和风味,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也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储藏。食品添加剂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安全性与必要性,只要是在合法范围内的种类和用量,就不会损害消费者的健康。

9.牙齿越白越好?

流言:

牙齿原本是白色的,所以牙齿越白就越健康、越美观。

真相:

健康的牙齿并非纯白,而是自然、有光泽、颜色均匀的淡黄色。

牙齿的颜色主要由牙冠的结构决定。牙冠最外层是牙釉质,它是牙齿中最坚硬的部分,矿化程度越高,就越透明;而牙釉质的内层为淡黄色的牙本质。因此,当牙釉质矿化程度较高时,就会露出牙本质的淡黄色;而当矿化程度较低时,牙釉质透明度降低,牙齿则会显得较白。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从乳牙换成恒牙后,牙齿就变得没那么白了。这是因为相比于乳牙,恒牙的牙釉质矿化程度更高,因此牙本质的淡黄色会更明显,使得牙齿呈现珍珠白或淡黄色。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因为牙釉质成分的变化,就像人的肤色、眼珠一样,会自然的变黄。

当然,现实生活中,除了自然矿化程度外,还有许多外部因素影响牙齿的颜色,比如吸烟、喝茶、喝咖啡等习惯导致牙齿着色,使牙齿变黄或出现色斑。定期检查口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才能拥有健康美丽的牙齿。

10.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是患癌?

流言:

肿瘤标志物升高,就代表患了癌症。

真相: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细胞膜表面,由肿瘤细胞表达分泌入血液、其他体液及组织中的物质;另一类是机体对肿瘤发生反应而释放出来的物质。

肿瘤标志物检测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早期预警:**肿瘤标志物检测能在肿瘤早期就显示出异常,可先于X线、超声、CT等影像检查,为早期发现肿瘤提供可能。

**辅助诊断:**肿瘤标志物检测可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的存在和类型。

**监测疗效:**在治疗过程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判断肿瘤是否有复发、转移等。

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代表100%患了癌症。

首先,肿瘤标志物参考区间包括95%健康人的水平,这说明有5%健康人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也可能升高。

其次,大部分经典肿瘤标志物检测用的是免疫学方法,存在非特异性反应,因而存在假性增高的可能。

最后,虽然说肿瘤标志物绝大多数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但良性肿瘤、正常组织也可能检测出肿瘤标志物。比如日常饮酒、服用某些药物、存在炎症等都可能引起肿瘤标志物的飙升。

综上所述,如果拿到一张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报告单,不要过于紧张,但也要充分重视。正确的做法是寻求医生的帮助,请医生综合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体格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通过肿瘤标志物的动态监测,给出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来源: 家在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