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高考成绩出炉后,志愿填报即将开始。科学报国是一代代青年学子不懈的追求,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投身祖国建设,实现个人价值。为激发更多有志青年投身科学事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日报、光明网特邀10位院士,畅谈数学、地学、医学、物理学等“学科之美”,帮助考生了解国家重大需求和专业发展前景,回答考生及家长关心的问题,本次科普系列访谈由今日头条平台合作支持。
微电子之于芯片
犹如灵魂之于躯体
是不可见却无处不在的生命力
芯片,作为微电子技术的物质化身
是现代科技的心脏
每一次的跳动
精确有力传递着智能的脉搏
而微电子技术
则是供给这颗心脏的血液
是维持它跳动的源泉
是它不断进化的基因
微电子技术以近乎神秘的精度
雕琢出每一条电路的路径
贯穿着信息的流动
活跃着数据的交换
小到手机、电脑、家用电器……
大到卫星、雷达、电子对抗……
无论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子产品
还是现代国防中所用到的高端电子装备
都离不开微电子技术
它不仅让通信和网络速度倍增
更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注入活力
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也是国家安全坚实的技术支撑
在这片充满创新与变革的领域里
郝跃院士长期从事微电子器件
与集成电路的研究
已经与之打了数十年的交道
作为我国著名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家
他不仅开拓和引领了
我国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发展
同时也是
我国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外延生长、器件结构
以及制造工艺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创建者
实现了我国第三代半导体
从核心设备、材料到器件的重大创新
为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电子器件
步入国际领先行列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市场的日新月异
他始终迎难而上
“芯”系国家
勇做技术的领航者
从地质队电工到微电子学院士,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
郝跃原本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
家庭的变故
使他将全部的精力
投入到了学习和阅读之中
小学和中学期间跳级两次
15岁便完成了高中学业
少年的郝跃怀揣成为工人的梦想
却因年龄尚小而未能如愿
于是痴迷无线电的他
便在学校义务当起了电工
无论是修理发电机、电动机
还是修理汽车电子器件
都难不倒这个16岁的少年
在后来的知青生涯里
由于电工基础扎实
他又被调到西双版纳的地质大队当电工
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
但也磨砺了他的意志
悄然改变了他的性格
高考时
凭着刻苦学习打下的好底子
他利用意外得来的几本“数理化”
夜以继日地复习
在短短四十多天内便完成了备考
因为对无线电的热爱
他坚定地选择了电子工程专业
自此踏上了微电子的探索之旅
深耕基础
勇攀技术高峰
带领团队完成从0到1的突破
他既是电子学领域的领航者
也是学生心目中的“好郝先生”
钟情教育事业数十载
对于人才培养
郝跃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创新引领科技发展,人才铸就国家未来
在郝跃院士看来
“无论哪项高科技的发展,
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
他强调
创新能力是当今青年科研者
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热爱科研专业的同时
青年科研人才应当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要敢于向所谓的“成熟的技术”
发起挑战
深耕技术背后基础原理相关的难题
“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
郝跃给自己的团队命名
为“芯系国家”
他表示
就像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一般
希望通过激发青年科研工作者探索欲望
引导更多的有志青年服务国家
让大家明白
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
郝跃院士的科研生涯
是一条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前沿
不断突破的创新之路
他深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与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息息相关
面对未来
郝跃院士满怀期待
他希望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投身微电子领域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他对青年学子们说:
“我觉得首先要把握好自己的志向,
然后不断坚定信心,
不断地去要增强这个创新的能力。”
微电子学专业:
微电子学是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与应用为代表的学科。它作为研究并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和输出的科学,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石,更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技术保证。作为世界各国高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之一,微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微电子学的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强,就业领域宽,既可从事微电子领域的工作,也可从事其它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及新型交叉学科的工作,可涉足半导体、集成电路、通信、智能系统等领域,需求持续增长,就业道路宽广。
出品人
杨 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战 钊
总策划
宋雅娟
策 划
蔡 琳 肖春芳 武玥彤
统 筹
张 蓉 孙 畅
记 者
涂子怡
本期编导
武玥彤 宋雅娟 刘峻宇(实习)
文 案
涂子怡
特别鸣谢
中国电子学会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来源: 科学报国正当时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