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四月
又到了炎热的夏日
游泳成为许多人消暑的首选活动
在享受清凉的同时
我们也要时刻警惕溺水的发生
很多人认为离开游泳池就安全了
这是一个误区
淹溺不只发生在水中
或许你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名10岁小男孩,和妈妈去泳池玩。回到家后,小男孩洗了个澡,之后觉得很困,就睡起了午觉。一小时后,妈妈准备叫醒儿子,可是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反应,妈妈发现孩子的脸上被海绵一样的白色泡沫覆盖着。她赶紧将孩子送到医院,但医生却宣布抢救无效——孩子在床上溺死了。
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
但这种情况真实存在
在《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中分析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女性裸体死在浴缸中,水深淹没口鼻。当法医实习生通过模拟案发现场“死者”体内的硅藻含量主张“他杀”时,导师的一句反问让讨论陷入了凝滞,也将“干性溺水”这个词带入了大众视野、带上了热搜。
“干性溺水” 是怎么回事?
干性溺水是指人入水后突然受到冷水刺激,引发反射性喉头痉挛,导致呼吸道梗阻和声门关闭,使机体出现缺氧窒息状况;同时大量水也因声门关闭而无法进入肺部,故医学上称为“干性溺水”。
干性溺死起初并不影响各项活动,随着时间推迟,肺功能越来越受到影响,开始出现非常乏力、嗓子疼、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接着会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最后口吐白沫而死。这种情况在8-10分钟内,若采取恰当的措施,那么近90%的人都可以恢复,相反,如果窒息时间过长就有死亡风险。
对于部分神经敏感体质的人来说,冷水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和喉头黏膜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还可能会导致心脏出现反射性停搏和恶性心律失常。
“干性溺水”的恐怖之处在于哪怕只有一小杯水,都有可能发生。虽说在所有溺水身亡事件中,发生“干性溺水”的概率仅百分之一,但在孩童中,概率呈上升趋势。
干性溺水****症状表现:
● 游泳出水后不断咳嗽
● 喘气费力,快速浅呼吸
● 鼻孔不断翕动,胸部起伏剧烈
● 表现出很疲倦、易困的状态
● 健忘、表现异常或有呕吐表现
● 过敏或者痉挛
游泳时
除了“干性溺水”
还要小心“迟发性溺水”
****什么是“迟发性溺水”?****迟发性溺水不是发生在溺水当时,而是在获得救治一段时间后发生的溺水反应。由于肺部进水,引起肺水肿导致的肺泡功能障碍,所以又称“二次溺亡”现象。
可能在游泳时呛了一口水,当时觉得没有大碍,但回家后出现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窒息等一系列症状。若处理不及时,患者可能面临呼吸和循环功能急剧下降的情况,甚至导致死亡。
迟发性溺水多发生于婴幼儿,其早期表现和呛水刺激的症状相似,儿童表达不清,父母往往感觉孩子是受了惊吓,或者觉得溺水不严重、呛水不多,容易忽视。所以,如果儿童发生溺水后,无论溺水时间长短、“呛水”量大小,几天内(特别是24小时内)均应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反复诉咽痛、咳嗽、胸痛、胸闷,或者有倦怠乏力、嗜睡或行为异常,应及时就诊。如孩子出现咯粉红色泡沫痰、呼吸急促困难、口唇发绀、发热、抽搐或意识障碍,应立即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救治。
最后
还要警惕“无声溺水”
大部分人对最常见的普通溺水也存在很大的误区。有些溺水的人,并不会在水中挥舞手臂,大声呼喊求救。在游泳时,随时留意身边的人是否有“怪异举动”,及时和对方确认身体情况,避免危险发生。
每一次游泳都应是****快乐而安全的体验
让我们一起增强安全意识
享受健康与欢乐!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人民网、扬子晚报、光明网、好奇博士等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或版权方),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人民日报、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