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很久,还是想跟广大家长和即将或已经完成高考得同学们分享一下报考医学院校(也就是去「学医」)的一些感想,尤其是针对「预防医学」这个专业的。
曾经因为亲朋好友身体原因,在高考前我义无反顾地在报志愿时候选择了「临床医学」,考虑到本身学习能力有限但仍然很想学医,于是也同时报了「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等。
事实上,我根本不知道这些专业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临床医学是可以治病救人的,其他医学学完了怎么也是差不多的工作。
(当时北京高考是先填志愿,后考试)
在高考后,虽然没有能够成功被录取到梦寐以求的「临床医学」专业,但由于选择了「服从调剂」,因此最终被「预防医学」专业录取。
尽管一个是「临床」一个是「预防」,单这并不妨碍我认为两种都是医学,不仅如此在上学后也并不妨碍亲戚朋友都来问这病怎么治那病怎么调,就连我自己都认为自己有能够诊疗的能力——虽然其实啥也不懂。
事实上,「预防医学」这个专业的课程和「临床医学」比较类似,只不过前者要在「3年」的时间内完成后者「5年」的基础课程,后「2年」要学习包括环境卫生、职业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这三大卫生在内的公卫类课程,而这些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只有一本书——《预防医学》。
而且上学过程中比较尴尬的是,老师们都会明确告诉你,「预防医学」的临床课程很多不是重点就不用看了;另外,在当年刚好也新出了规定,本科如果不是临床医学,未来即便考研进入临床专业,也不能进行执业。
除此之外,我们学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并不在医学院,而是不久前从医学院独立出了公共卫生学院,只不过一些需要去解剖室和实验室的课程要去医学院的校区去上课,而对于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则是需要跑到另外的校区,其实相当麻烦。
总之,虽然和「临床医学」同样要上5年本科,但选择了「预防医学」就相当于和治病说拜拜了(只是“治病”而非“救人”)。
即便如此,选择「预防医学」的学生仍然要在大三下半年去临床实习,而大五的上半年要去公卫机构(当年我分别去了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实习。
在临床实习的时候,当带教老师(医生)发现我们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后,也有一部分会抱着糊弄事儿的态度进行管理,这点其实让憧憬临床工作的我非常不爽。
除此之外,有两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1.在某医院进行实习的时候,门诊时间有个医药代表来找那名带教老师,然后我就「非常配合」地去上厕所了,回来后这个带教老师竟然在一边炫耀收到的礼品,一边抱怨这次送给他的东西不好。
2.在某一次值夜班时候,当时的带教老师遇到肚子疼的病人,非常老练得开除了几种药物,我当时还认为带教老师水平很高,但后来他告诉我这种情况就是生理盐水、抗生素、病毒唑的组合就行。
这两件事让我理解到,治病救人或许对个别医务人员来说只是以职业的名义做一些浮于形式的事情,而真正热爱「医学」的人会有很多种方法展现其价值,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绝对不能停止学习以及背离医学的本质。
在后来我也「不再」去考虑进入临床医学领域或去做贴合临床的工作,就好好学预防这个专业。
此后,慢慢也理解到了「预防医学」的工作方向非常多,从卫生行政机构的管理人员、疾控的公卫医师或研究员,到医院的社区医院的保健科、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等,选择非常繁多。
在这些临床工作之外的岗位上,专业价值虽然无法体现对病人个体的诊疗上,但可以通过传递可靠的疾病知识科普、预防信息传递,以及促进「医防融合」工作的推进、对错误信息辟谣等开展对群体的保护。
虽然不能「治病」,但同样能「救人」。
因此对于很多想让孩子学医的家长、想学医的考生们,我建议首先了解到你们学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目的、只是顺从别人意见、不了解相关专业,那么我也不建议报考,但如果真的有「治病救人」的概念,那就去大胆报考。
真心希望,更多学生们报考「预防医学」这个专业,尽管没什么钱途,而且未来就算拿着(公卫)医师证也不一定会被视为医务人员,但至少回过头来看,我至今我仍然喜欢这个专业,而且找到了这个专业的价值。
最后想强调一下,无论选择何种专业,在学习过程中也可能感受到迷茫,甚至未来可能和很多人一样庸庸碌碌,并且在社会中难免和光同尘,但决定未来的绝不只是一次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而已,不要认为专业选择就是一切。
最不济,以后不干就是了,又不是不能干点别的。
愿
=丸=
免责声明:本文为个人兴趣创作,仅为让更多普通人对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内容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单位、机构,未接受任何形式赞助,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公开平台,如果内容有误,大家多做自我批评(不是)。
来源: 卤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