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诞辰100周年,缅怀,致敬!通过今天的科学故事来了解邓稼先院士的事迹吧!

展览馆办了一个临时的武器展览,开开心心一家在周末的时候前去参观。一家人站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模型前聊着其背后的故事。

“爸爸,咱们国家的原子弹和氢弹是谁研制的?”开开看着两弹模型问着身边的爸爸。

“他叫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可以说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奉献了一生,被称为‘两弹元勋’,他的名字非常值得也理应被后人记住。”

“给我们讲一讲吧!”心心抬头看向爸爸和妈妈。

“好呀,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后随母亲和姐姐来到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进入北平城,邓稼先首次感受到了什么是国难家仇。为了避难,邓稼先去了昆明。1941年,17岁的他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在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的1948年,邓稼先去了美国普渡大学,只用了23个月就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此时的邓稼先才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妈妈笑着介绍邓稼先早期的生平。

“看来是个学霸呀!”开开挠挠头,感觉自己和这位娃娃博士差距甚远。

“是的。获得博士学位后,邓稼先毅然放弃了优越的条件,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爸爸继续介绍道,“邓稼先回国后便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1958年,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对他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

“这个‘大炮仗’就是原子弹喽?”开开指着原子弹的模型说道。

“没错。”爸爸点头继续道,“当时的邓稼先只有34岁,家里还有妻子和一对年幼的儿女。但是他毅然决然地决定牺牲小家,顾全大家。由于这是最高机密,因此去哪里不能说,干什么不能说,甚至不能联系、不能通讯。”

“也就是说,他离开后就见不到自己的孩子了?”心心有点难过的问道。

“是的,但是他说如果做好这件事,一辈子就活的很值得。从此,邓稼先这个名字就在公开场合消失了,但在研究基地与大漠戈壁上,时常有他的身影。当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研究原子弹一没经验、二没图纸,难度巨大。而且,研究设备也是原始而简陋的:酷似老式电话的手摇计算机,算力不如今天一台智能手机的巨无霸104型计算机,科研人员使用算盘、计算尺以及纸和笔,夜以继日的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演算。”妈妈给孩子讲述中国核武器研发的艰辛,“终于,所有的努力与付出,在1964年10月16日这天得到了回报。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后,戈壁滩上升起了一朵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无到有中国只花了5年的时间。”

“哇,太不容易了。他终于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了吧?”心心拍手道。

妈妈摇头说道:“他并没有回家,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邓稼先又马不停蹄的投入了氢弹的研制工作,不到3年的时候,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再次在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先是原子弹后是氢弹,‘两弹元勋’当之无愧!”开开竖起大拇指表示他的敬意。

“1985年,邓稼先不仅是一个白发老人,还是一个直肠癌晚期的病人,他被迫住院接受治疗,而此时他的生命也要走到尽头了。34岁离开,61岁回来,与家人团聚时间仅剩363天。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享年62岁,为国家事业付出了全部青春和生命。”

【知识卡】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者。

1958年,34岁的邓稼先服从组织安排,离开自己的家庭,去了大漠戈壁中的研究基地,投身于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制中。

一没经验、二没图纸,研究设备原始而简陋,邓稼先和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使中国成为世界有核国家。随后不到3年的时间,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邓稼先也因此被称为“两弹元勋”。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回顾他的一生,伟大而辉煌。

来源: 中国数字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