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
电视剧《庆余年》第二季开播
引发了一波热潮
在众多看点中
五竹这一角色的真实身份
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好奇
在原著小说《庆余年》中
五竹是一位智能机器人
是上个高科技文明留下的产物
他不仅是动作敏捷的“超人”
还是个智商爆表的“学霸”
让人羡慕极了!


而在现实生活中

也有许多功能强大的
人形或是非人形机器人
正在不断地改变着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广泛应用的非人形机器人

机器人(Robot)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如今,机器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中主要以非人形机器人为主,它们形态各异,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和任务。


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海豚1号就能很好地胜任水上救人工作。其具有航速快、自扶正、易操作等特点,发现落水者后,救援人员可在岸上使用遥控器,操纵机器人快速驶向落水者并将其带回。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非人形机器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大展身手:

移动机器人


理发机器人


泥瓦匠机器人


上下料机器人



打台球机器人


写字机器人


下棋机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非人形机器人是专为特定任务设计的,这限制了它们的通用性和适应性,功能较为单一,特别是在需要执行多种任务或在多种环境中工作的情况下,无法“身兼多职”。

当然这些缺点并不是绝对的,我们不能否认非人形机器人在特定应用场景下仍然可以提供巨大的价值和效率。但有了这么多种类型的非人形机器人,提供多样化服务,为何现在还有许多人热衷于研究设计人形机器人呢?

什么是人形机器人?

了解什么是人形机器人,要从“具身智能”这个概念说起。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迈向通用智能的路上,大模型展示出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交互能力。然而,这种交互仍局限于数字世界,它能够回答问题、画画,却不能帮助我们做家务或是盖房子。我们想要和人工智能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实现交互,就要让人工智能拥有一个智能硬件载体,让它们像人类一样具备感知、思考和行动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要给人工智能这个聪明的“头脑”装上一副“身体”。而人形机器人则是集各类核心尖端技术于一体的载体,是具身智能的代表产品。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形机器人更准确地理解人类语言,听懂人的指令,识别环境信息,并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和行动。


△资料图

例如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设计研发的Q系列人形机器人,当你对它说,从桌子上拿起一种淀粉含量最高的蔬菜,它能准确地从众多蔬菜中挑选出土豆放进筐子。

为什么要设计成人形?

传统机器人基本上是按照人编写的程序完成特定任务,具有专属性,也就是说一种机器人只能干一件事情。而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更加智能,能够在多种场景中执行任务,极大地提高了通用性。


有人可能还有这样一个疑惑,在滚轮比双腿速度更快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给人工智能装备上其他形态的肢体,而偏偏要做成人形?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人类如今所处的世界,已经被打造成了适合人类工作和生活的样子,所有工具也都是为人类设计的。滚轮的确比双腿速度更快,但遇到台阶怎么办呢?为了使用机器人,在所有台阶处都铺设斜坡,这显然不太可能。

所以当把机器人设计成人的样子、拥有人的运动能力时,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更多样化的环境、驾驭更多工具,从而具备强大的通用性。还可能涉及到心理因素,比如,人类天然对人形感到更亲切。

人形机器人离我们远吗?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2024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由于较复杂的环境和多元化的人机交互需求,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和部分商业环境中还未能达到大规模商业化的水平。但在工业制造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已具备较好的商业化基础。


△资料图

目前,我国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产品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和交付,客户主要是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企业和智能制造企业,一些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工业制造场景及商用服务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

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

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期待在未来能够
应用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
也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你遇到的、第一眼就觉得
惊艳的机器人


来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