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
一些地方的小学生群体中
出现了一种新游戏
就是玩“烟卡”。
前不久,
江西于都发生了惊险一幕,
4名儿童在高速玩耍,
只为捡烟盒做“烟卡”
“烟卡”游戏的流行
及其背后的隐忧
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小学生为什么喜欢玩“烟卡”?
家长、学校又该怎么应对?
一起来看看
“烟卡”来源途径多样,有的小学生会收集家里的烟盒,有的则要求父母购买烟盒或者到垃圾桶里翻找烟盒,甚至还有小学生在学校周边店铺和网上购买。
小学生们还给它们排起了序,按照稀有程度分个三六九等。有的卡片因为稀有,甚至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硬通货”,为了得到一张稀有烟卡,有的孩子甚至愿意帮别人写一天的作业,或者掏出自己的零花钱来买。
售卖“烟卡”给小学生合法吗?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一些地方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江西上饶、新余、赣州等地,市场监督执法部门采取行动,清查了学校周边的小卖部、小商店,集中查扣部分“烟卡”制品,并提示商铺经营户不得向未成年人售卖烟草以及烟草制品。
但实体店好管,线上网购平台却缺乏相关监管。在线上购物平台上能发现,售卖“烟卡”的商铺不在少数,排名靠前的商家平均销量达10万张以上,且没有购买年龄限制。不少商家在批发销售“烟卡”时,会标注“稀有”“精品”“绝版”等字样,一个含500张各类“烟卡”的套餐售价可高达数百元。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也有部分自媒体博主通过拍摄“烟卡”制作视频的方式为“烟卡”带货。
其实,一直以来,我国法律都明确表明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是违法行为。“烟卡”是从烟盒剪下来的,是香烟制品的一部分,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含有烟草商标、标识的制品均不允许向未成年人销售。
根据我国《烟草专卖法》相关规定,从废旧烟盒剪下烟盖制成的“烟卡”,商家是不得二次销售的;私自将烟草厂家的商标印刷销售,则涉嫌侵犯注册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是一种侵权行为。
为啥小学生会沉迷“烟卡”游戏?
又该如何应对?

心理咨询师蒋婷婷:孩子们好奇心重,喜欢模仿,烟盒上残留的味道其实不亚于二手烟,应用心理学上的“熟识效应” 会左右孩子的偏好, 可能染上烟瘾。其实游戏本身没错,只是载体错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烟卡”游戏容易让孩子们上瘾,每天会花很多时间去收集“烟卡”。另外,“烟卡”让孩子过早地了解到香烟,了解香烟的品牌、价格、味道,同学之间相互炫耀,会产生攀比心理。
来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