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老百姓总是津津乐道自己是“吃瓜群众”,“吃”完演员“吃”同事,一直吃瓜一直爽,可以说是乐此不疲。
可是“吃瓜群众”的美名是怎么得来的?因为从全世界来看,中国绝对是西瓜的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试问有几个人能拒绝又甜又爽的西瓜呢?
种瓜、吃瓜第一大国
从西瓜产量来看,根据国际粮农组织 2021 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占绝对统治地位,是第二名土耳其的 17.6 倍,占全球前 5 名产量的 85.4%,占全球 26 个主要西瓜生产国产量的 73.6%。
以上数据可以理解为,全世界每 4 个西瓜中,有 3 个是在中国生产。

那么,中国生产了这么多西瓜,都去哪里了?
从进出口数据来看,我国自 2000 年以来,西瓜出口占全球西瓜贸易量的 0.72%~2.17%,其中 2013 年出口最多,占全球贸易量的 2.17%。
而中国西瓜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 5.11%~18.59%。其中,2000 年最低,为 5.11%,2011 年最高,为 18.59%。

全球西瓜贸易里,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制图:地球知识局
从进出口的具体数量来看,我国每年西瓜的进口量均大于出口量。这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的西瓜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仅仅是官方的进出口数据。近年来,我们有大批的瓜农开始在东南亚国家,比如缅甸、老挝、泰国和柬埔寨生产西瓜。这些西瓜走云南、广西的陆路口岸回流中国。而这些走陆路口岸进入中国的西瓜,大部分没有计入世界贸易数据。
因此,中国人实际消费的西瓜应该在 7000 万吨左右,占全球 26 个主要西瓜生产国数量的 84.5%。中国人不仅吃了自己生产的西瓜,还吃了外国生产的西瓜。
由此可见,中国“吃瓜大国”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
西瓜
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中国还为西瓜的传播和壮大作出过巨大贡献。
考古的发现,最早的西瓜种子在非洲东部的埃及、苏丹等地,时间可以追溯到 5000 年前。
最早的西瓜图像位于 4000 年前埃及法老陵墓的浮雕,该西瓜的图像为椭圆形、果实表面具有大的条纹。

距今约 2000 年前,在地中海沿岸、中亚和南亚,都发现有甜味西瓜的记载。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西瓜原产于非洲东部,沿着东、西两个方向传播,西路是经地中海向欧洲传播;而东路是经红海传入中亚地区。
在中亚,西瓜又分两支继续向东部传播。其中一路北上,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新疆地区,然后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关中地区;另一路向南部传播,来到巴基斯坦、印度等南亚国家。
在关中地区,西瓜的传播又分两个方向,一路是向东部传播,来到黄河中下游和江南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随后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另一路向南部传播,来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并向东南亚传播。
制图:地球知识局
我们可以发现,在西瓜全球传播的路径中,中国是重要的节点,也是西瓜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中国辽阔的地域、优良的气候为西瓜生产和选育提供良好的传播条件,使优异西瓜种质资源获得最大化的利用。
其中,普通西瓜种(Citrullus lanatus)又有 3 个亚种,包括野生类型毛西瓜亚种、半野生类型黏籽西瓜亚种,以及栽培类型普通西瓜亚种。

琳琅满目的西瓜产品
尤其是西瓜汁,绝对是炎炎夏日最清爽的一抹红色。但在以前,西瓜汁一直存在风味劣变等问题,制约着产品的发展。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张超的团队致力于西瓜汁的研发。他们研究发现,2-壬烯醛、2-壬烯醇和 3,6-二壬烯醛等是西瓜汁的主要呈香组分,但是这些成分很不稳定,容易转化为酯类或硫醚类化合物,使西瓜汁丧失原有清新香气。
而超高压处理技术可以有效维持西瓜汁的香气。这种技术是将西瓜汁置于密闭处理仓内进行加压处理,压力相当于 5000 米深海的压力。

通过加压,可以让主要呈香组分发生生理代谢转化酶的活性变得钝化,从而不容易变质;同时降低西瓜汁内氧气的含量,从而抑制主要呈香组分发生氧化反应;还可以降低西瓜汁表面张力,维持西瓜汁的特征香气组分。
通过超高压技术生产的西瓜汁,货架期可达到 1~2 个月。
西瓜籽由特定品种的西瓜种植生产的。这种西瓜耐贫瘠、果型小、糖度低、瓜籽大且多,一般称为“打瓜”,主要种植于内蒙古、新疆、辽宁和吉林西部等地。
除此之外,西瓜果冻、西瓜蛋糕、西瓜糖果、西瓜巧克力、西瓜脆片等各类食品,能够充分地满足消费者对西瓜的遐想。
总之,我们中国人不仅吃自己的瓜、还吃了外国种植的瓜;中国不仅是西瓜的次发源地,而且为西瓜在全球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中国人以西瓜为主要原料,开发出琳琅满目的西瓜产品,绝对是西瓜美食的聚集地。
来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