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朝,提到永乐皇帝,就不得不说说明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迁都北京。本期“规划科普”栏目,【中国城市规划】特别邀请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柳肃教授,为我们带来《明朝迁都北京的原因及北京城廓的变迁》。

一、明朝迁都北京的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建立明朝定都于南京。明成祖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永乐皇帝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

永乐皇帝之所以迁都北京,这要从明朝初期建国开始说起。元朝后期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领导的队伍,也是这些农民起义中的一支。后来朱元璋逐渐吞并了南方各支起义队伍,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同时派大将军徐达向北方征战,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徐达帅军顺利攻克元朝首都元大都(今北京),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见大势已去,带领皇室和残余军队逃往北边草原地区。北京城并未受到战争的大损害,得以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

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图片源自网络

这时候天下并未太平,北方还有元朝的残余势力,南方还有各自割据一方的一些地方武装。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尽快统一天下,安治各方,把自己的儿子、兄弟、叔侄等亲属以及有功的朝臣,封到各地为王。

这种把自己的亲戚和有功之臣分封到各地做王,建立王国的做法,是从周朝开始的。所谓“封建”就是这个意思,封到各地建立一个诸侯国。这种统治方式有利于迅速安定各地方,但是后来就导致分裂割据,春秋战国就是典型的实例。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迅速安定各方也采用了这种分封的方式,把他的第四子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永乐皇帝)封到古代燕国之地的北平(今北京),号称燕王。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建文帝)继位。考虑到各地藩王的实力不断发展,有分裂割据的可能,于是开始削藩。作为藩王中实力最大的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4年的战争,推翻了建文帝。建文帝逃出南京,其下落至今仍然是个历史之谜。朱棣在南京称帝,是为明成祖,改元“永乐”。

永乐帝之所以迁都北京主要有以下原因:

01

最初作为燕王的永乐皇帝,对自己的发祥之地“燕京”有特别的感情

02

有堪舆地理先生说北京是龙虎之地,风水极好,朝廷大臣们也有支持迁都的。

03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北边草原地带的元朝残余势力及其他游牧民族仍然是中国北方的威胁

中国古代有“天子守国门”之说,定都北京有抵御北方来犯的作用。明朝后来几次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这一点也说明了当时迁都北京,防范北方的意义。

几个方面的原因促使了永乐帝下决心迁都北京。永乐帝即位后不久,便开始在各地采集珍贵的木材、石材等建筑材料,准备营建北京城。同时选择了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自己的陵墓——长陵,后来就在这里形成了明十三陵。把自己百年之后的陵墓都选在了北京,说明了永乐帝迁都北京的决心。

二、北京城廓的变迁

北京正式在现有位置上建立都城,是从元朝开始的,即元大都。元大都的中轴线与后来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基本重合,城廓的位置也有一大部分重合。皇宫及皇家苑囿(北海和中南海)的位置,基本上是完全重合的。只是整个城廓偏北,皇宫和皇家苑囿在元大都城的最南边。今天天安门和长安街的位置就是当年元大都最南边的城墙城门(见图1)。

图1 元大都平面示意图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当年就派大将军徐达帅军攻打元大都。元顺帝逃往北方草原,元大都被明军占领。朱元璋宣布改元大都为北平府,同年大将军徐达开始修建北平城墙。将元大都北边的城墙向内收进了五里地左右,原来北边城墙的健德门改到了今天德胜门的位置;原来北边的安贞门改到了今天安定门的位置。东南西三边都没有变动,比原来元大都的面积缩小了很多(见图2)。这所以这样缩小面积,主要是为了集中防御。原来元大都的北部城池内人口稀少,并不重要,又需要分散很多兵力进行防守,于是决定把城墙向内收缩,以集中兵力进行防御。

图2 明洪武元年(1368年)修建的北京城平面示意图

永乐帝准备迁都北京,对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和改造。永乐十七年(1419年),新北京和新皇宫基本建造完成。为了把朝廷各部官署衙门布置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今天安门)的前面,把原来在承天门位置的南城墙向南边推出两里左右,南边城墙到了正阳门(今大前门)的位置,正阳门就成了整个北京城的正南门(见图3)。

图3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扩建的北京城平面示意图

这之后,正阳门外聚集了很多的居民和商户,成了商业繁荣之地,人口众多,但这是在城墙之外。后来的几次草原地带游牧民族南下侵扰北京,南城墙外的居民不能得到保护,损失惨重。但此时朝廷经济困难,扩建城池的计划一再拖延,直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朝廷终于下决心扩建北京外城,从正阳门开始沿着前门大街向南,把南边城墙推到到今天永定门的位置。同时把东西两侧城墙向外扩展,南部城廓的宽度大于北部城廓的宽度。这就形成了北京城这个独特的“凸”字形平面(见图4)。

图4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扩建的北京城平面示意图

经过明朝的这三次改建和扩建,北京城的基本轮廓被确定。由于城池的一再向南移动扩建,而皇宫的位置未变,原来处在城内最南边的皇宫,最终变到了中央的位置。此后历经明清两朝,北京城的轮廓再也没有变化。

北京城廓变迁图。本图为编者自加,根据柳肃老师文前四张图制作而成。制图人:刘俸源。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北京拆掉了全部的城墙,原来城墙的位置变成了道路,这就是今天的二环。今天我们在北京地图上中心部位看到的二环线,仍然是那个著名的“凸”字。

来源: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