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男性直到产房的一声啼哭,才意识到自己成为了父亲,走进了新的生活阶段。

在成为父亲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生理改变呢?趁着父亲节,咱们来聊聊这个问题。

图片1.png

图片来源:新华网

激素

为了孕育新生命,女性在孕产期会出现明显的生理变化。而这些变化,与激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举个例子来说,在妊娠期,为了给胎儿提供足够的养分,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会上升,进而改变水分代谢、引起四肢水肿;到了分娩时和哺乳期,催产素则会出现明显增多。

催产素也称缩宫素,在生理层面,它既可以促进宫缩、启动分娩过程,又参与喷乳反射,回应婴儿吮吸、调节乳汁分泌;在精神层面,它属于“快乐激素“,可以减少压力、增加积极情绪、促进对他人的信任等。

图虫创意-2017066845877174275.jpeg

与积极情绪有关的激素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有意思的是,在迎接新生命的过程中,男性也可能出现激素方面的变化。2010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学者对产后几周和6个月的父母进行检查,结果显示,他们都出现了催产素增多的现象;催产素越多,与婴儿相处的时候越是亲密。

更有趣的是,女性的激素变化与生理阶段有关,而男性的激素水平则受到妻子的影响——夫妻之间的关系越是亲密,丈夫的催产素水平越高。从这个角度说,感情深厚的伴侣,更可能胜任育儿行为。

神经

另一个变化出现在神经系统方面。人们很早就知道,母亲对婴儿的哭闹声特别敏感。这意味着,她们的大脑皮层可能出现了某些变化。2003年,国外学者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志愿者的大脑,结果令人惊讶:当婴儿哭闹时,父亲、母亲的大脑都会出现显著激活,某些情况下,父亲甚至比母亲更加明显;而那些没有孩子的人们,则不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随后,学者们提出了“养育脑“假说:人类的大脑中,有一些特定的神经回路,对婴儿感受十分敏感。在育儿期间,这些神经回路会得到增强,以适应育儿的需求。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与养育有关的脑区非常多,涵盖了育儿行为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与感觉有关的脑区,会让父母对婴儿的反应更加敏感;与共情有关的脑区让父母更容易理解婴儿的诉求;与奖励有关的脑区,使父母可以从育儿中得到快乐。

图片2.png

养育脑,来源:The adaptive human parental brain: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这种变化从何而来?原因非常复杂。大致来说,生物因素,如催产素,可以促使父母的脑结构发生变化;而与婴儿互动积累下的经验,最终决定脑功能的改变。2021年,浙江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父亲不参与育儿,未必是责任心的缺乏,而可能是自我效能不足,不知道做什么,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到。其实,从“养育脑“的变化机理来说,大可以不必有这方面的担忧。

心理

激素、神经的剧烈变化,以及新生命的到来,最终会导致心理变化。

2022年,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新生儿父亲会出现紧张、担忧等情绪。再加上父亲们通常缺少照顾产妇、婴儿的知识,有可能倍感疲劳;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也许会罹患抑郁症。

《美国医学会杂志》 的分析显示,从妻子怀孕到孩子一岁生日,10.4%的男性会患上抑郁症,远远超出男性的一般水平。

总体来说,对这种特殊的抑郁症,相关研究孩比较少。很多男性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愿意暴露自身脆弱的一面,也许没有明确表露出明显的悲伤情绪,但可能通过其他行为表现出来,比如对育儿行为的逃避。这无疑会影响夫妻间的感情,乃至孩子的成长。

在这里,也提醒广大男同胞:照顾好妻子和孩子的前提,是照顾好自己。一旦遇到疑似抑郁症的表现,最好立刻向专业人士求助。

结语

2021年,我国将“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写进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同时,鼓励用人单位提供“男性育儿假”。在顶层设计上,鼓励父亲参与育儿工作。

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父亲参与育儿有着独特的价值。比如,父亲参与育儿,可以降低孩子超重或肥胖的概率,可以减少孩子在未来罹患抑郁症的概率;再者,父母合作,可更好地回应婴儿的诉求。这有助于婴儿发展出安全型依恋,进而在将来拥有更为健康的人际关系。

当然,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有研究显示,参与育儿时,男人可以从婚姻关系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MAK G K, WEISS S. Paternal recognition of adult offspring mediated by newly generated CNS neurons[J/OL]. Nature Neuroscience, 2010, 13(6): 753-758. DOI:10.1038/nn.2550.

[2] SWAIN J E. The human parental brain: in vivo neuroimaging[J/OL].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1, 35(5): 1242-1254. DOI:10.1016/j.pnpbp.2010.10.017.

[3] 张火垠张明明. “养育脑”网络及其影响因素[J/OL].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6): 1072. DOI:10.3724/SP.J.1042.2019.01072.

[4] RAEBURN P. Do Fathers Matter?: What Science Is Telling Us About the Parent We’ve Overlooked[M]. First Edition. New York: Scientific American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4.

[5] GORDON I, ZAGOORY-SHARON O, LECKMAN J F, et al. Oxytoc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enting in Humans[J/OL].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0, 68(4): 377-382. DOI:10.1016/j.biopsych.2010.02.005.

[6] WUDARCZYK O A, EARP B D, GUASTELLA A, et al. Could intranasal oxytocin be used to enhance relationships? Research imperatives, clinical policy, and ethical considerations[J/OL].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2013, 26(5): 474-484. DOI:10.1097/YCO.0b013e3283642e10.

[7] 周星星, 陈琳, 尚星辰, 等. 新生儿父亲照护体验与角色适应的现象学研究[J]. 上海护理, 2024, 24(2): 7-11.

[8] 孙洁, 郧丰, 程天鸿, 等. 3个月月龄内婴儿父亲参与育儿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与康复, 2021, 20(3): 21-26.

[9] PAULSON J F, BAZEMORE S D. Prenatal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Father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aternal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J/OL]. JAMA, 2010, 303(19): 1961-1969. DOI:10.1001/jama.2010.605.

[10**]** 约翰 • 戈特曼, 朱莉 • 施瓦茨**•** 戈特曼, 杜格拉 • 阿伯哈, 等. 爱的沟通[M/OL]. 冷爱,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2024-06-09].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48303/.

[11] 孙鑫, 杨润东. 近30年来国外关于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回溯[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9(8): 115-124.

[12] OPONDO C, REDSHAW M, QUIGLEY M A. Association between father involvement and attitudes in early child-rear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pre-adolescent period in a UK birth cohort[J/OL].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7, 221: 115-122. DOI:10.1016/j.jad.2017.06.010.

[13] 罗兰·米勒. 亲密关系 (第8版)[M/OL]. 王伟平,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4[2024-06-09].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787449/.

作者:赵言昌 科普作者

审核:唐芹 中华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资深研究员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