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寿县楚都大道南侧的一片开阔地上,几处探方井然有序,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据文献记载,寿县自楚国迁都寿春以来,长期作为国都和郡、州、道、府的治所,素有“四次为都十次为郡”的美誉。今天的寿县老县城至今还保留着唐宋时期的城市格局和宋代以来历代对城墙维修、增筑的痕迹,成了唐宋以后寿县城市、城墙建造和发展的缩影。
但作为楚国最后都城的寿春城,其明确的范围四至到哪里,很长一段时间众说纷纭。
近四十载“寻城”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寿县中心工作站站长、寿春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张义中说,“寿春城系战国晚期楚国最后的都城,其地理位置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关及其附近”的观点,目前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在古代,城墙尤其外墙是极其重要的防御工事,其营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作为楚国都城,寿春城城墙更肩负戍卫国都安全的重任。
张义中介绍,自1983年寿春城遗址科学发掘工作启动以来,对城墙的探索和确认始终是工作的重点和核心,经过两代考古人近40个春秋的努力探索,围绕寿春城城墙,分阶段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寿春城遗址考古首任领队丁邦均先生为代表。198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寿县文物部门联合组成工作小组,对寿春城遗址展开有计划的考古工作。工作队员运用考古调查、钻探、试掘和遥感勘测等手段,到1991年,发现了柏家台建筑基址,确定了寿春城址的位置和范围,推测寿春城外郭城南北长约6.2公里、东西宽约4.25公里,总面积约26.35平方公里。
但学界也对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些质疑。楚国鼎盛时期的都城纪南城面积不过16平方公里,寿春城是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彼时国力衰微,其面积超越纪郢不合常理。
2000年到200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重启了寿春城遗址的考古工作,通过一系列的调查、钻探和试掘,基本否定了前一阶段通过遥感解译得出的外郭城城垣遗迹。寿春城遗址考古第二任领队张钟云认为,楚寿春城的宫城就在今天的寿县城墙基址范围内,现存的南宋城墙是经过下蔡、楚都寿春、汉、唐、宋多年叠加形成的。但这一观点仍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佐证和支撑。
西南小城“破局”
悬而未决的寿春城遗址城垣始终是制约遗址研究、保护和利用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寿春城遗址考古队将目光投向了寿春城遗址外围,西南小城遗址进入了考古人员的视线中。
西南小城遗址因位于寿春城遗址西南而得名,其规模与楚国封君城相当,且距离寿春城遗址很近,年代大致相当,因此在探索和最终解决寿春城遗址城垣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寿县文物保护中心,对西南小城遗址展开了系统的调查、勘探和主动性考古发掘,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考古工作,为探索寿春城遗址城垣问题提供有益的线索、借鉴和突破口。
考古工作成果显示,西南小城平面大致呈圆角正方形,城内面积约10.4万平方米,包括护城河在内的整个城址面积约25.3万平方米。城墙以东墙和北墙保存最好,现残存墙体宽度约21.6~35.6米不等,残存高度超过2米。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一周,宽度在四五十米不等。城河东北角通过人工河道与寿春城相连接,西南、东南角则与自然河道沟通,并最终向西、南汇入淮河,水路格局清晰。
出土器物大多数是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其中的方格重三角纹槽形砖残件和米格纹方形铺地砖残件,在柏家台高等级建筑基址也有“同款”。张义中表示,柏家台被认为是楚国晚期的宫殿基址,遗址使用了大量的槽形砖、铺地砖、凤鸟纹瓦当等建筑构件,在2000多年前能够大规模使用如此精美的建筑构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建筑的规模之大和等级之高。
西南小城有着怎样的功能?在1986年的首次调查时,时任考古领队的丁邦均先生根据采集到的遗物特征,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推测城址为战国时期楚相春申君黄歇所居。今天,“春申故里”已经成为了寿县一张城市名片。
历史上,黄歇才华出众,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曾帮助当时还在秦国为质子的楚考烈王熊完逃回楚国即位。楚考烈王即位后,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其中就包括寿春。在楚迁都之前,黄歇已经在寿春苦心经营多年。
尽管战国晚期楚国已经国力衰微,但迁都即迁国,事关重大,在选址上一定是极其慎重的。张义中介绍,寿县地理位置优越,北有八公山,西有淮河主河道,东有东淝水及其堰塞湖--瓦埠湖,只有南部地势开阔,一马平川,无天险可守。而西南小城正位于寿春城遗址的西南部,与寿春城还有水路相通,交通便捷,可拱卫寿春城。
另外,考古工作成果表明,西南小城的四个城门规模大致相当,发掘确认的北门上口宽3.2~4米,下口普遍宽度不足1米、最窄处仅约0.5米宽。“这么小的城门,很难满足一个楚国重臣日常起居、车马出行的需要。从城内外的堆积来看,西南小城也不像长期居住之所。”
因此,张义中认为西南小城的军事用途更为明显,可能是拱卫寿春城的一座卫星城。
“楚城”惊艳亮相
西南小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增进了对楚国晚期城址、城墙的认识和研究,也为继续追寻寿春城城墙带来了希望。
2021年11月,在对寿县中医院南侧涉建地块的勘探过程中,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一段东西向的夯土墙基,其夯筑方式与西南小城相似,年代也大致相当。通过继续追索,发现了一处平面大致呈斜角长方形、总面积约56.9万平方米的城墙遗迹,因其位于寿县寿春镇寿滨村暂称之为“寿滨古城”。
这一发现让考古人员激动不已,这段墙基会不会就是战国晚期楚都寿春的城墙?
为了验证夯土墙基的存在,确定其年代和性质,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寿滨古城的北墙进行了解剖发掘,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一处战国晚期墙体惊艳亮相。
年代为战国晚期,且与楚迁寿春历史背景相符,新发现城墙是楚国城墙。
张义中介绍,寿滨古城的考古发现填补了寿春城遗址在战国晚期城墙遗迹方面的空白,是寿春城遗址考古取得的重要突破。新发现城墙遗迹的西墙继续向南北延伸,并且除了战国晚期墙体外,局部存在东汉晚期增筑、补筑和重筑的迹象,说明城墙一直到东汉仍在使用。
此次发现将唐宋以前的城墙标本进一步向前串连起来,形成了战国晚期、东汉晚期、唐宋至明清等多个不同时期城墙标本共存的局面,寿县可当之无愧为“城墙博物馆”的称号。
总面积约14.6平方公里
楚国城墙现身,但寿春城外城城垣方位及范围依然悬而未决。在此前的勘探中,考古人员发现寿滨古城西墙超出古城范围向南北继续延伸。
根据这一线索,2023年8月,寿春城遗址考古队展开了主动、全面的追索,沿着寿滨古城西墙继续向南、向北勘探,同时在柏家台建筑基址周边采取打“井”字剖孔的方式寻找夯土城墙。“勘探断断续续发现了一些城墙遗迹,将这些城墙遗迹串联起来,我们初步框定了寿春城疑似外城的范围。”张义中介绍,疑似外城与寿滨古城共用一部分西墙,南至楚都大道,北至小宋家台子遗址附近,东至淝水西岸,总面积约14.6平方公里。
这个面积比郢都纪南城小,形状也并不规则。张义中表示,这是通过勘探初步框定的结果,精确的四至范围、面积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来验证和确认。
寿春“襟带淮汝,控引河洛”,地理位置极佳,在历代都是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楚国迁都寿春之前,在春申君的多年苦心经营下,寿春已经成为当时楚国军事要塞、造船中心、商业都会。
近期,考古人员在楚都大道以南又新发现了夯土台基和城墙遗迹,围绕寿春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张义中介绍,在下一步的考古工作中,城垣问题将依然是重点和核心,考古队计划通过配合性、主动性考古发掘对目前初步测定的寿春城外城范围进行进一步的解剖和确认。寿春城遗址过去数十年的考古发掘成果也将进行整理,形成阶段性成果公布于世。
随着寿春城遗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多关于800年楚国的未知与猜想有望找到答案。
刘媛媛 王士龙
来源: 江苏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