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
又是吃“小龙虾、哈啤酒”的季节了!
常言道 “没有小龙虾的夏天是不完整的”
麻辣小龙虾、蒜蓉小龙虾、十三香小龙虾
清蒸小龙虾、椒盐小龙虾、冰醉小龙虾了?
但关于小龙虾的传言太多了......
小龙虾的头能吃吗?
龙虾长都是长在污水里,特别脏!
小龙虾到底该怎么吃?
让小编来告诉大家!
↓↓↓
小龙虾特别脏,重金属超标?
图源:pexels
这是传言,不属实。
就生长环境来说,小龙虾并不适合生活在污水中。现在的小龙虾都是规范化人工养殖,通过对虾苗的强化培育来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养殖过程中需要保证水质干净。
也有实验显示,小龙虾对高浓度的氨氮型污水非但没有偏好,当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还会主动躲避,如果躲避不及便会发生行为异常乃至死亡。所以,这足以说明小龙虾也喜欢干净的水源,污水并不利于小龙虾的生存和繁殖。
其次是关于小龙虾重金属含量的问题。
有研究人员对小龙虾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小龙虾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腹部肌肉重金属元素含量明显低于虾头,大致趋势为虾头>外壳>鳌足>腹部肌肉。
所以,如果特别担心重金属的问题,爱吃小龙虾的你,可以别嗦小龙虾头,虾黄最好也别吃!
图源:Pixabay
小龙虾的头到底能不能吃?
小龙虾的身体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头胸部、腹部和附肢。
01头胸部
头部和胸部融合:小龙虾的头部和胸部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坚硬的甲壳,称为头胸甲。
触角 :头部前方有两对触角,一对长触角和一对短触角,用于感知环境。
眼睛:位于头部的顶部,具有复眼结构,可以看到周围的广阔视野。
口器:包括上颚、下颚、和附口肢等结构,用于抓取和撕碎食物。
螯足:前两对附肢演化成强有力的螯,用于防御和捕捉食物。
02腹部
腹甲:腹部由六节腹甲组成,每节腹甲都有一对游泳足。
尾扇:末节腹甲与两侧的尾足形成尾扇,用于游泳时推进和控制方向。
03附肢
步足:小龙虾有五对步足,前三对带有螯,后三对用于行走。
游泳足:腹部每节腹甲下面都有一对游泳足,雄性小龙虾的第一对游泳足特别大,用于交配。
04小龙虾的内部结构
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肠和肛门。胃内有磨碎食物的胃石(。
呼吸系统:鳃位于头胸部两侧,用于在水中呼吸。
循环系统:开放式循环系统,心脏位于头胸部的背侧,血液通过血窦流动。
神经系统:由脑、腹神经索和神经节组成,控制小龙虾的感知和运动。
生殖系统:雌性和雄性小龙虾的生殖系统有所不同,雌性有卵巢和输卵管,雄性有精巢和输精管。
这种结构使得小龙虾能够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并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捕食能力。
虾头真正不能吃的部位
请记住
▽
听 劝!
家人们 虾头能不吃就尽量别吃
小龙虾里的黄色物质是什么?
小龙虾的消化器官和内脏主要集中在头部,特别是肝脏和胰腺,这些部位负责处理各种毒素和排泄物,所以容易积累重金属和细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专家建议不要食用小龙虾头部的原因。
据研究,小龙虾头部的黄色物质并不是虾黄,而是它的肝胰脏。这些器官中含有大量的毒素和重金属,如果长期食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尤其是虾头的腮部,容易积累污染物和寄生虫,这也是不建议食用的部分。
虽然小龙虾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但其头部确实不宜食用。中医认为,食物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处理废物的器官,所以吃小龙虾时,最好只吃虾尾,避免虾头的有害物质。
小龙虾应该怎么吃?
01啥时候最好吃?
每年3月,最早一批小龙虾就上市了,但个头较小;
5-9月份是小龙虾的盛产月份,这个时候个头较大;其中6-8月份的小龙虾肉质肥嫩,这个时候就是吃虾的最好时候啦。
图源:soogif
02去哪些地方吃?
有馋猫的地方,就有小龙虾。
目前全国各地有23个省都有养殖小龙虾。其中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5个传统小龙虾养殖大省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大家熟知的湖北潜江油焖小龙虾,湖南长沙的口味虾、江苏盱眙的十三香小龙虾等都各具风味,想一饱口福的朋友可易趁着假期去一探究竟哦。
图源:soogif
03怎么挑出好吃的?
如果自己买来做,要这么挑选:
虾肉最好呈半透明状态,有光泽,虾壳按压上去有弹性,不粘手。
闻起来新鲜,没有腥臭味、酸味或者氨味。
在饭店吃,可以这样辨别:
比较新鲜:虾身弯曲得比较厉害,虾肉紧实,有弹性,有嚼劲。
不太新鲜:身体是直的,肉比较松弛,壳摸上去黏黏的。
04怎么做才好吃?
制作时,小龙虾要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并且一定要充分加热熟透,尽量在70度以上保持15分钟。这样能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和寄生虫。
尽量选择清蒸、冰镇(熟的)等不过油做法,既能吃到鲜美本味,又减少热量摄入。
吃不完的小龙虾可以冷藏密封保存,但第二天吃要再次充分加热!
05怎么吃最健康?
过敏体质、痛风人群最好不吃小龙虾。
适量吃:尽管美味诱人,但毕竟不少做法都重油重盐,多吃不利于健康。尤其是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格外要控制好量。最好一次别超过一斤。
供稿单位:重庆天极网络有限公司
审核专家:李志高
来源:综合整理自腾讯医典、CQTV新视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