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据法新社报道,世界正经历十年来第二次大规模的珊瑚白化事件,从澳大利亚到佛罗里达的珊瑚礁系统,在连续数月的破纪录的海洋热浪后岌岌可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在今年4月份宣布了这一消息,突显了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

据报道,自2023年初以来,热浪在热带地区引发了大规模的珊瑚白化,包括美国佛罗里达州、加勒比海、巴西和东太平洋地区。NOAA的数据显示,佛罗里达州的热浪开始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且强度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严重。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系统——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也未能幸免;南太平洋、红海和海湾地区的大片珊瑚礁同样受到了严重影响。

上图(标本):栅列鹿角珊瑚,Acropora palifera (Lamarck ,1816),是鹿角珊瑚科鹿角珊瑚属的一种动物。由Lamarck在1816年为其命名。国内分布在台湾兰屿、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摄影©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工作组

白化现象与后果

珊瑚是由称为珊瑚虫的个体动物组成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它们与生活在其组织内的藻类共生。这些藻类为珊瑚提供主要的食物来源,但当水温过高时,珊瑚会将藻类排出体外,导致珊瑚变白,这一现象称为“白化”。白化后的珊瑚暴露在疾病风险中,且可能会死亡。

NOAA的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的卫星测量结果表明,目前的白化事件是记录在案的第四次,前三次分别发生在1998年、2010年和2016年。NOAA的Derek Manzello表示:“随着世界海洋的持续升温,珊瑚白化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当这些事件严重或持续时间足够长时,会导致珊瑚死亡,这对依赖珊瑚礁谋生的人们造成伤害。”

珊瑚白化不光影响着海洋健康,还对人们的生计、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上图(标本):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 (Dana,1846),是菌珊瑚科牡丹珊瑚属的一种珊瑚。图为国家动物博物馆的馆藏标本。摄影©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工作组

澳大利亚环境部长Tanya Plibersek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珊瑚礁面临的最大威胁,大堡礁也不例外。这片常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活体结构”的珊瑚礁绵延2300公里,拥有惊人的生物多样性。多次的大规模白化事件威胁着这一旅游胜地的魅力,将曾经色彩斑斓的珊瑚礁变成病态的白色。

根据NOAA的估计,世界已失去了30%~50%的珊瑚礁,如果没有重大干预措施,到本世纪末这些珊瑚礁可能会完全消失。

尽管前景黯淡,NOAA表示在对抗珊瑚白化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将珊瑚苗圃移至更深、更凉的水域以及在其他地区部署遮阳伞来保护珊瑚。这些措施为珊瑚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减少了它们受到的热应激和其他压力。

珊瑚白化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关系到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计的重大挑战。珊瑚礁不仅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它们还为沿海社区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和自然屏障,保护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我们能做些什么?

面对珊瑚礁大规模白化的现状,我们需要反思和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首先,全球各国必须进一步履行和加强《巴黎协定》中承诺的减排目标,遏制全球变暖趋势。气候变化已成为珊瑚礁生存的最大威胁,只有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才能减缓海洋温度上升的速度。

摄影:©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第二个重要的措施是,需要加强对海洋保护区的管理、和扩大保护区的覆盖范围。这也是《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的30*30目标之一。海洋保护区可以减少人为活动对珊瑚礁的破坏,为它们提供恢复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加强对过度捕捞和污染的管控,也是保护珊瑚礁的重要措施。

此外,科技创新在珊瑚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人工珊瑚礁和珊瑚育苗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恢复受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利用无人机和卫星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珊瑚礁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为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高,也同样不可忽视。通过科普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珊瑚礁的重要性和面临的威胁,可以激发公众参与保护行动。社区的力量在珊瑚保护中不可小觑,地方性保护措施和社区参与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珊瑚礁生态。

珊瑚白化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反映了当前环境危机的严峻程度。珊瑚礁的保护、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从政策制定到科技创新,从环境保护到公众参与,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在这个“海洋恢复十年”中,只有通过综合施策,人类才能为珊瑚礁的健康未来争取一线生机,确保这些“海洋雨林”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THE END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供参考。

资讯源 | AFP,NOAA
编译 | Wendy
编辑 | Linda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