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然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尤其是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老年人如何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其中,培养健康的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老年人需要具备哪些健康素养呢?

▏生命体征监测素养
生命体征监测素养,简而言之,就是老年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生命体征监测知识和能力。这包括了解如何正确测量血压、心率、血糖等关键指标,以及如何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生活习惯或及时就医。通过定期监测这些生命体征,老年人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从而在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技巧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例如,利用电子血压计可以方便地测量血压,而智能手环或手表则可以实时监测心率和睡眠质量。此外,定期前往社区医疗机构进行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的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些监测手段,老年人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为健康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然而,仅仅具备监测手段是不够的,老年人还需要学会如何正确解读监测结果。这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因此,老年人应该积极参加健康知识讲座或培训,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同时,也可以向专业医生或健康管理师寻求帮助,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生命体征监测虽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替代医生的诊断。老年人在发现身体异常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也要避免过度依赖监测数据而忽视身体的其他症状或感受。

▏健康饮食素养
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础,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应当具备科学的饮食素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老年人还应控制热量摄入,避免肥胖和“三高”等慢性疾病的发生。此外,饮食安全同样不容忽视,老年人应当学会识别食品安全风险,选择新鲜、卫生的食材,避免食物中毒等问题的发生。

▏适量运动素养
科学健身,贵在坚持。健康成年人每周应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应进行2~3次抗阻训练。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身体活动。身体活动前应咨询医生,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慢性病患者通过适量运动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为了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老年人和/或慢性病患者运动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和风险评估,明确运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运动环节的完整性,强化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整理拉伸。运动中,注意观察身体状况,根据身体情况适时调整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增加运动量应循序渐进,运动中发生持续的不适症状,应停止活动,必要时及时就医。

▏心理健康素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面临着身体机能下降、社会角色转变等多重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老年人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此外,老年人还应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病管理素养
老年人常常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因此,老年人需要具备慢性病管理素养,了解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老年人还应学会自我监测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急救与自救素养
老年人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如跌倒、中风等。因此,具备基本的急救与自救素养对于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老年人应了解常见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自救或救助他人。此外,老年人还应学会正确使用急救药品和器具,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定期体检素养
定期体检是预防和早期发现疾病的重要手段。老年人应当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体检项目,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通过体检,老年人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控制慢阻肺危险素养
关注肺功能,控制慢阻肺危险因素,慢阻肺患者要重视自我健康管理。积极应对相关危险因素,如戒烟、避免接触有毒有害气体及化学物质,加强职业防护。减少室内生物燃料燃烧导致的空气污染,并避免大量油烟刺激。家庭中提倡湿式清扫,室外空气污染严重时,外出务必做好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主要诱因,高危人群如慢阻肺患者和老年人等,应主动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这些措施有助于预防慢阻肺的发展,保持健康生活。

▏预防骨质疏松素养
预防骨质疏松症,维护骨骼健康至关重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病,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使得骨骼变得脆弱易骨折。这一疾病防治应贯穿人生全过程,从青少年期到老年期,我们都需要关注骨骼健康,以改善骨骼生长发育,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减少骨丢失。
尤其绝经后女性与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风险群体,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对于已确诊骨质疏松症或具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个体化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增加骨密度,缓解症状,避免或减少骨折的发生。
然而,我们不能仅依靠医疗手段,改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的日照与休息均有助于骨骼健康。老年人要多关注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症,促进骨骼的强壮与健康。

▏预防跌倒素养
关爱老年人,预防跌倒,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事情。尊重老年人的思维方式和自主选择,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支持和鼓励他们树立社会价值自信和家庭价值自信,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跌倒是65岁及以上人群伤害致死的第一位原因,老年人需要增强防跌倒意识。跌倒的发生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健康状况、行为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预防跌倒,老年人要主动学习预防跌倒知识,增强预防意识,养成习惯,对家居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
此外,老年人应主动调整日常行为习惯,不要着急转身、站起;穿合身的衣裤,穿低跟、防滑、合脚的鞋;行动能力下降者应主动使用辅助器具;不登高取物。这些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减少跌倒的风险。
应对老年人家居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是非常必要的。地面选用防滑材质,保持地面干燥;卫生间、厨房等易湿滑的区域可使用防滑垫;去除门槛、家具滑轨等室内地面高度差;室内照明适度,减少眩光,灯具开关位置应方便使用。常用物品放于老年人伸手可及之处;床、坐具不要过软,高度合适;家具摆放和空间布局合理,保持室内通道便捷、畅通无障碍。这些都是对老年人生活环境的优化,有助于预防跌倒的发生。

▏预防认知症素养
认知症,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的复杂综合征,导致患者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明显减退。认知症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包括近记忆力减退、情景记忆受损。患者可能会反复说同一件事、乱放个人物品、忘记重要事件或约定、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下降等。此外,推理能力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受损,判断力差,如无法管理财务、对安全隐患的理解力差、决策能力减退等。视空间功能和语言功能也可能受损,患者可能出现方向辨别困难、说话找词困难、语言内容空洞、表达和理解能力下降、阅读和书写困难等问题。情绪、人格和行为也可能发生变化,如异常的情绪波动、淡漠、焦虑、抑郁、回避社交、兴趣减退、失去同理心、强迫行为、重复动作等。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在老年人身上,应及时就诊于综合或专科医院的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老年医学科等相关职能科室,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控制体重素养
体重与多种疾病息息相关,老年人需要做到平衡饮食与适量运动,以维持健康的体重,防止超重和肥胖。衡量体重是否标准的常用方法是体重指数(BMI)。BMI=体重(千克)÷身高²(米²)。成年人的BMI在18.5~23.9千克/米²之间为正常,超重则是指BMI在24~27.9千克/米²,而BMI≥28千克/米²则为肥胖。相比之下,65岁以上老年人的适宜体重和BMI可略高,建议保持在20~26.9千克/米²。而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BMI则建议在22~26.9千克/米²。体重过低的情况虽然较少出现,但也需要关注并及时调整。

▏社交与沟通素养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良好的社交和沟通能力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应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与家人、朋友和邻居交流,分享生活的点滴。同时,老年人还应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遵医行为素养
在医疗过程中,老年人的遵医行为对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老年人应当信任医生,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同时,老年人还应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误用或滥用药物。在面临治疗决策时,老年人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治疗方案的风险和收益,做出明智的选择。(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 | 寒梅执业药剂师,就职于知名国家三甲医院三十余年,拥有丰富医护经验。曾多次代表院方外出交流学习,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方面专家,拥有国家级营养师资质,科普爱好者。

来源: 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