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全部
视频
图文
图片
挂图
音频
电子书
活动
科普号
普通用户
科普员
科普号
管理员
登录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客服中心
首页
业务中心
资源中心
素材中心
管理中心
国家应急科普库
资源套餐
数据排行
科普中国网
科普中国资源服务首页
>
图文列表
>
图文详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危险的“养臭水”入侵校园,迷惑之余如何应对?
北京科协
上传时间:2024-06-08
养臭水
收藏
图文简介:
近期,一种“养臭水”的迷惑行为开始在中小学中流行起来。
近期,一种“养臭水”的迷惑行为开始在中小学中流行起来。
“养臭水”?相信不少人看到这三个字都是一脸疑惑:什么是“养臭水”?臭水还能“养”?为什么“养臭水”?一系列问题估计瞬间占满了脑袋。在成年人还不知其所以然时,这种新型的“游戏”却已经悄悄在学校风靡了。
网友分享的“臭水”图片。来源:网络
大开眼界的作呕神器
有人说,如果最近有小孩神秘兮兮地拿着个瓶子左躲右藏,死活不让你抢,听话,你最好真的别抢,因为他们手里拿着的大概率是小孩圈流行的“液体宠物”——臭水。
何谓“养臭水”?顾名思义,就是把各种材料放在瓶子里(比如方便面、牛奶、胶水、蚊子、苍蝇、面包、臭豆腐等),加水后“养着”观察。
网络上晒出的各色臭水。
孩子们不仅在家制作臭水,还将臭水带到学校。在社交平台上,一位学生分享了其制作的臭水在教室里炸开后,导致教学电脑损坏、教室在一段时间臭得不能用,甚至还引起十几名同学恶心呕吐。
发酵后的臭水产生自爆的案例,近期在校园发生过不少起,现场相当震撼,破坏力也不小。
轻则作呕 重则致病
医生表示,孩子们“养”的这种臭水成分不一,也无法准确判断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养臭水”时由于它会不停地发酵,所以可能会产生硫化氢、甲醛等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如果被吸进呼吸道,就可能导致中毒,造成孩子恶心、头晕等不适。并且,臭水里还可能会有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如果孩子在接触后不及时清洗双手甚至直接进食,就可能导致消化道感染,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表现,同时还可能会导致皮肤感染,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疼痛。
北大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谭星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臭水中有大量包括细菌在内的微生物,一旦发生爆炸,就会形成“飞沫”,如果伴随空气流动进入呼吸道,
就会造成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能诱发肺炎。此外,如果臭水不慎溅入眼睛,与黏膜接触,也会造成局部感染。如果被误食,则会造成肠道感染。
医生提醒,如果不慎接触到臭水,首先要对皮肤表面进行清洗,然后可用酒精等进行消毒处理,如果出现不适要前往医院就医。
监护人如何面对孩子“养臭水”?
针对已有不少臭水惹祸的案例,有律师指出,
如果臭水在学校爆炸造成损失,家长和学校都有可能单独或共同承担责任。
在我国,八周岁以下的儿童法律上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在校期间给他人造成损害,校方应承担侵权责任,如想减免责任,则应证明已尽到教育、管理职责。
家长和学校联合教育、监管非常关键,同时还可让孩子们知道,“养臭水”可能涉嫌犯罪。如果炸开的臭水直接导致公私财物损失达到一定数额,或者有证据证明因为该臭水造成多人感染病毒或疾病,达到形成公共安全事件的程度,在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前提下,有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可能,也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
这一点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可能并不完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因此,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也是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重要一环。
孩子们为什么要“养臭水”?作为成年人,恐怕很难理解其中的快乐。然而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有成就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养臭水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而且炸臭水还能让他们有一种探索和冒险之感。
可以说,每隔一段时间,孩子们中间就会流行起一种新东西。“养臭水”不会是最后一个。
一味禁止或是一味放纵都不是好事。中小学生私下“养臭水”,满足好奇心甚至是求知欲,无可厚非,但如果行为妨碍公共秩序,影响他人健康,也不应被合理化。至于孩子“养臭水”背后的心态,因人而异,
需要家长学校从旁观察引导,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给出禁或不禁的简单答案。
监护人不如学着换个视角,跟着孩子在玩中学。就拿“养臭水”来说,如果这时候一堂生物化学课应声而来,教孩子分析这款“生化武器”的生成过程,顺便认识几样化学成分,接触一下反应方程式,是不是能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
来源:央视网综合海报新闻、光明网、中新社、北青网等
来源: 来源:央视网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新华网科普中国频道
人民网科普中国频道
学习强国科普中国频道
科普中国要闻解读
科普中国直播系列
入驻科普号
心理服务科普基地建设
把科学带回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蝌蚪五线谱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中国宇航学会
蒲公英医学情报总局
消防先生
老爸评测
阮光锋营养师
植物人史军
中国兵工学会
饮食参考
混知
合作机构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
中国数字科技馆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中国气象频道
深圳科博会
中国联通沃家电视
中国家电网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基因农业网
CNTV-未来电视
CIBN
更多
联系我们
电话/TEL
4006790966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