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市民向市政府官网留言称,上海外滩夜景灯光“太土”,“有种浓浓的乡镇味道”,夜景灯光越来越花里胡哨,“反而显得很low”。
这名市民主张还城市夜景以本来面目,指世界其他大城市大多都没有城市楼体花哨的装饰灯。
就此,上海有关部门回应称将在工作中予以参考。
**究竟是土味还是特色,成了争论的焦点。**有专家表示,不同城市定位气质不同,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定位也不同,城市夜景不能“一概而论”。
1
我们的夜景,到底土不土
舆论中有一种声音,许多城市在夜晚亮起楼体装饰灯,甚至在楼体上用灯光滚动播放广告词等行为,实在是很“村儿”,“浮夸、混乱、亮瞎眼”。
有网友找出开启和关闭装饰灯的夜景对比,指那种不经装饰的城市夜景“内透”其实更吸引人。
内透,指从建筑物内部投射出来的灯光效果。
“楼体装饰灯还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在树上绑满了灯泡,开车路过都要晃瞎眼睛。”一位受访者说。
甚至还有城市耗资百亿打造夜景灯光秀,场面颇为壮丽。
不仅是摩天高楼和行道树,一些名胜古迹也被夜间亮化“改头换面”了。甚至有些古建被人吐槽“古人来了都不敢认”。
但在另一拨人眼里,城市的LED景观热闹、好看,是中国才有的特色,不仅让城市更有吸引力,还彰显了国力。
“我们不缺电,才能这样搞。”
真的如此吗?
2
对灯与光的热爱,是种传统
在古代,中国人就有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对灯火辉煌的追求刻在了文化DNA里。“灯文化”,就是我们如今城市亮化的前身。
夜幕下的灯火,也总是出现在古诗词中的盛景。
“江水南流夜有声,万家灯火夹江明。”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还有那为人熟知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正是诗人对元宵时节灯火辉煌的赞叹。
可见,**节日里夜幕下灯火璀璨斑斓,是古人眼中美好的景色,**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审美追求,灯光文化随着中华文明的一路传承下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更美的夜景”自然而然成为许多城市拉动夜经济和文化消费、彰显城市魅力的追求。21世纪以来,LED凭借亮度高、能耗低等各种优势,成为了夜景灯光的主力军。
所以,我们才有了如今夜晚“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的城市。
可以说,如今各大城市比拼的夜景灯光,不仅是对城市形象的打造,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个落点,要彻底摒弃,回归“全员内透”,恐怕不太现实。
3
未来,任重道远
一些城市之所以被一些人吐槽夜景“浓妆艳抹”“添加剂味儿太重”“土味极low”,原因是它们在亮化方面确实“用力过猛”。
过度追求夜景的色彩斑斓,导致LED灯“能上尽上”“填满每一个角落”,结果就是花里胡哨得“辣人眼睛”。
城市亮化也是一门学问,不是一股脑往上堆就完事了的,适度使用、精心设计、兼顾能效,缺一不可。
灯光太多,亮度过高,不仅会损伤人的视力,带来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带来光污染,影响生态环境。
城市光污染,令鸟儿迷失而殒命。这只是光污染的冰山一角。
好在,一些城市开始重视光污染问题。
深圳规划出了光环境敏感区,在此区域内禁止“楼体LED广告”,目的是为了保护红树林保护区的候鸟。
杭州提出了“黑天空保护”的理念,限制生态保护区等区域内人工照明的光源种类、亮度、角度等。
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美”的同时,也不能“费”。城市夜景照明也应注意能源消耗。
目前,国家对城市景观照明都提出了相关标准和节能要求,包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城市景观照明管理规定》、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等。
去年多地拉闸限电仍历历在目,我国的电能也远没到“敞开随便用”的地步。许多国家并没有随手关灯的习惯,它们美丽的内透背后,是24小时灯光常亮、能源浪费的现实。
在美国许多城市,办公楼等建筑物的灯光24小时常亮。
传统应当保留,审美仍需提高,亮化更需用心。
灯火里的中国,夜幕下的城市,璀璨景色自然锦上添花,但城市的美,更应当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不需过分张扬。
你更喜欢素颜还是华丽的城市夜景?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