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神农袁隆平,一生永为“稻粱谋”

我毕生的愿望,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

愿我还能想起,面对一餐一饭之时,如洗碧空下翻滚的稻浪;愿我还能看着,吟咏《观刈麦》的隽语之时,老农粗糙的双手捧起的新粮;愿我还能听见,此后风吹过稻花沙沙,应是他灵魂的回响。

“后来,历史书上的人,真的成了历史。”慢慢地我才明白, 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其实和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没什么区别,平时我们总不大会时常想起他们,我们总觉得他们永远会在,因为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没有生老病死。然而,他们又与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会升起,划过天幕就不会再回来。他们的光芒照耀的地方越多,我们就越会感觉到随着他们的离去,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格。我们虽然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

遥记国士袁老,曾将毕生的梦想汇聚为二:其一,乃禾下乘凉之希翼:其二,乃推动杂交水稻覆盖寰字之宏愿。袁老曾说,他梦见水稻长得有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最难忘的60年代,饥荒之难席卷华夏,饥殍遍野,满地荒芜。若非袁老领军,三九严冬,步履不辍;三伏酷暑,志意犹坚,历十年坎坷,终成杂交水稻之盛果,又何来今日河清海晏?“饱食者,当常忆袁公。”他的名字永刻大地, 他的灵魂向死而生。禾下乘凉梦,后辈不敢忘!

某种程度上,袁隆平的成功是从失败中捡出来的。水稻杂种优势现象并非我国最早发现、研究。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美国人发现了水稻的雄性不育现象。但几乎所有国家的研究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屡次实验失败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在当时几无质疑。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世纪60年代,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后,原湖南安江农校普通教师袁隆平开始了他的研究。他提出“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设想,并设计出整套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案,即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然后通过“三系”配套,完成杂交水稻生产。按照这个思路,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两年后,他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杂交水稻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科研进展并不顺利。“三系”配套的努力,前八年都失败了。袁隆平记得,一直到1972年,也就是被视为研究突破口的“野败”发现两年后,还有人质疑甚至反对他的杂交水稻培育方案。

一次,杂交稻验收,稻谷非但没增产,稻草反而增加了近七成。风凉话四起。有人说,可惜人不吃草,人要吃草,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发展前途。袁隆平默不作声。他像候鸟追着太阳,背着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转乘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他几乎住在育种基地,卸一块门板,铺一张草席,挂一顶蚊帐,和当地农民睡在一起。两个儿子出生时,他都不在产房,在稻田。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但考验再次降临,三系法成功后,我国很快开启两系法杂交育种技术研究,由袁隆平领衔。没想到启动不到两年,就遭遇当头一棒。一场异常低温导致全国两系育种大面积失败。一时间,科研界不少人“唱衰”两系育种,研究甚至一度被相关单位和一些科研人员放弃。袁隆平和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重要成员顶着巨大压力,重新研究两系不育系的光温敏特性,最终找到解决方法,让两系法起死回生,再次成为世界作物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

质疑、失败、挫折。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生涯中,这是常态。他的研究被当时的学术权威反对过,试验田被恶意毁过,多次遭遇减产、绝收。但他从来无心咀嚼失败的苦涩。“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失败了就失败了,不是说身败名裂,人家不会笑你的。我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我再爬起来再干,就是了。”袁隆平如是说道。

禾下乘凉,稻陇金黄,家国同梦,消除饥荒。艾青曾言“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和欢乐里”。袁公出身优渥,书香门第,本可学优而仕,乱世调傥,他却年少立志消除饥荒。从最繁华的地方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袁公此举将脚下黄土与百姓饭碗放在心上,卿本一身书卷气,甘面黄土背朝天。

诚然,个人梦想唯有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方能相得益彰,蜉蝣天地,论海一粟,个人力量虽微, 可积微则集众。袁公以天下为已任,居庙堂之高则忧民,处稻田之远则竖起“民以食为天”的坚实屏障。

学术困窘,理论突破,挑战权威, 开星拓荒。重莫若国,栎莫若德,从第一株“野败”的寻觅到而今“海水稻”的培养,几十载春秋是国士艰苦的求索,面对传统权威苏联遗传学说,他跳出画地为牢的圈子,勇于选择被视为悖论的孟德尔遗传规律,技术攻关,理论突破,老百姓的饭碗中由糟糠变为了细粮。九州齐暗,万民同哀,袁公逝实,精神永传。

稻菽千重浪,人间谷满仓。田间抚稻身影不再,生物教科书上喜悦和蔼的笑容从此定格黑白,有的人,伟大到世人认为他永远没有生老病死,而当伟人卸下一生忧国忧民的疲意,身覆国旗,躺一方冰冷天地,世人才发觉:伟人也会老去,长存不灭的是精神。

《寻梦环游记》中有句话,“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他把人民放心间,人民便把他高高举起。我明白,他没有离开,他只是带着种子走向了远方,秋天到来时,稻穗在烈日下低头,那是他在身后……而在我心里,他也应万寿无疆,永远健康,开着他的小车,带着他的小猫,穿梭在他的实验田,看着稻穗粒粒低垂。a

最后愿,稻菽千层浪,禾下好乘凉。

来源: 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