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仅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座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城市。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社会各界的持续努力,以及公众的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

据2024年5月21日北京市的新闻发布会介绍的数据:自2020年以来,北京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累计记录北京物种:6895种,其中包括73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以及26种外来入侵物种。这充分表明北京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是名副其实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稳定

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的监测数据,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0.8,生态系统质量保持稳定。其中,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优良,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和平原区EI继续保持良好水平。北京集中建设区绿视率达到26.96%,为市民营造了“出门见绿、开窗即景”的良好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优化

得益于持续的生态修复和建设,北京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得到优化。调查记录的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持续增加,中心城区也记录到23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此外,北京还积极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有效控制了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土物种的威胁。

标志性的“北京雨燕”

北京雨燕,作为北京的城市鸟,不仅是首都生态环境的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更体现了北京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合作的成果。近年来,由于传统古建的减少带来的栖息地丧失、农药使用等原因,北京雨燕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过去十多年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观鸟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园林部门、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海外科学家等携手合作,开展雨燕迁徙研究合作,共同追踪雨燕迁徙路线,为保护雨燕提供科学依据。

指示物种反映生态状况良好

以蝴蝶和蜻蜓为代表的指示物种,对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活动干扰十分敏感。2023年,北京中心城区记录到24种蝴蝶和29种蜻蜓,分别占全市调查累计记录的24%和36%。这表明北京中心城区整体生境质量较高,生态系统状况健康。

北京的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

近年来,北京市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大力开展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取得了显著成效。BCON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干扰,给野生动植物留下生存繁衍的空间。这一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果也是明显的: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记录到的蝴蝶和蜻蜓种类明显增加,这表明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欢迎转发(请注明来源)。

整理 | Wendy
审核 | Daisy 橡树
排版 | Candy

参考资料略

来源: 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