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与“五津”是什么地方?

作者:潘剑彬 马全宝 董彦雷

“三秦”与“五津”在哪?
“三秦”这一地理名称的来源,比较风行的观点是项羽在关中地区所封的三个秦军降将统辖的领地,分别是雍王章邯,辖咸阳以西;塞王司马欣,辖咸阳以东;翟王董翳,辖上郡,今陕北。三王所在的关中区域是秦国故地,萧何就把关中称为“三秦”,后世也就沿袭了这种说法。现在,陕西也称“三秦”。
“津”字从水,意为渡口,“五津”则是五个“津”(渡口)之意。经过考证,古代蜀中的“五津”确切位置是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至彭山区一段的岷江沿岸,分别为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唐代长安城外有三秦相辅,蜀地有五津环绕,诗人王勃在长安城中送别前往蜀州赴任的朋友,故以“三秦”代指自己所在的关中,“五津”代指杜姓朋友要赴任的蜀州。

“三秦”的前世今生
“三秦”地处祖国内陆,地形较为封闭。北部的黄土高原群山环绕,北有横山山脉,西有子午岭,向东因黄河天然与晋地隔离。先秦至汉唐时期,黄土高原森林面积广阔,水草丰茂,野鹿成群,虎豹出没,维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自宋元以来,军事对垒和人口迁移导致森林减少,明清时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彻底演变成了农耕区。二十世纪的黄土高原由于过度开垦,自然植被覆盖低,导致高原上尘土飞扬,水土流失严重。改革开放后通过“退耕还林”运动,科学栽植树木,使得昔日的黄土高原开始由黄变绿,初步形成了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自然风貌。黄土高原之南则有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这里地势平缓,历史上就是经济富饶的农耕区域,目前已发展成以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关中平原南部则是陕南盆地,以山地为主,位于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这里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古今交融,拥有西汉三遗址、诸葛古镇、张良庙等历史文化遗迹,米仓山、青木川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富饶的宝地。

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
“五津”所处的岷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亦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水资源,历史上以都江堰为代表的岷江水利工程建设后,成都平原自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而青城山作为道教文化的发源地,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崇高地位。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自然地貌丰富,青城山前山高低起伏,犹似太师椅,后山巍峨陡峭,壁立千仞,两侧山脉面朝成都平原绵延而下,让人赞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景区内谷秀峰奇,

溪涧蜿蜒,百转千回,岷江在都江堰冲出重重山脉,淌向成都平原,别有一番景致。都江堰水利工程就选址于山地与平原结合的地理位置,其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鱼嘴工程利用地势的自然坡降度和水脉,因势利导地把岷江水一分为二,使奔腾呼啸的岷江水按照人类的意愿“灌州沃县”。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内还遗存着诸多道观和寺庙建筑,它们排布于起伏的群峰中,被葱茏的林木环绕。青城山道观建筑依山傍势,从山脚逶迤而上霄顶,既进退有序,又随性自然;都江堰古城的二王庙建筑群背靠高耸的山峰,面对着横陈的古堰,上下映衬,给人移步换景的深刻印象。这些古迹的设立体现出古人 “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画卷。

来源: 北京建筑大学 潘剑彬 马全宝 董彦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