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天镇县辽代桑乾河桥比卢沟桥早115年

作者:王锐英

读《天镇县志》,其中卷三《志》九《金石志》中有一篇《重修桑乾河桥记》碑文,笔者加注如下:

《天镇县志》附县域图,图中下方桑干河上标记一座“桑干桥”,位于天镇县城南偏西。

《重修桑乾河桥记》:

缘此桑乾大河,春开秋冻,夏月泛涨,损伤人畜,是大厄难。当日菩萨行人救苦兴桥,普济生灵。大辽国天佑皇帝大康三年(1077),除授(授职)崇雅西京僧录(西京大同僧官),因上供去,从此桥过,木植朽烂,人畜过往至甚艰难。崇雅与律主大师法华座主、主簿、正字四人共议,再盖大桥。三人为首(除崇雅之外的上述三人),请崇雅于南七侯村开坛放戒,不忝(不辱,忝音tiǎn)皇帝宣赐《御制菩萨提心戒》本两卷,付授崇雅,命广流通(散布),遍及未闻(让大众知晓)。由此戒文(即皇帝宣赐心戒)助成大事(即建桥之事),于西东宏、蔚二州(西边弘州和东边蔚州,弘讹写为宏州),僧尼二众化(募化)到钱近五百贯。

大康九年(1083),买桥梁、枋木、枱柱,于河两边出得板石(河岸山体取石)。十年(1084)正月内,木植载到桥头。三月二十七日,南七侯院开戒坛,消放(售放忌语)天佑皇帝《御制菩提心戒本》远近村坊。律主(前述三人)等诱劝尽发胜心,授菩萨菩提心戒,人各思施钱物,工价(折合工价)可及五百贯。择定四月(按上下文疑为三月)三十日,桥北岸垒叠石仓(砌石桥基)。三宝冥加(佛法僧三宝加持),九日夜头明(注:四月八日为辽代“佛诞节”),水移南岸。十日旱滩造住(住疑为柱,或为作),日施百有余工。四月十九日,北仓了毕,南岸建立石仓,水深难下。二十一日,亦头明,水移北岸,滩上造作。灵异之事,众人备见。

其三石仓(三座石仓桥基)用大石板,个个眼凿,方圆五十(一寸十分,五十分即五寸,约今16厘米),垒叠之时,重重相搀(交错),羽羽相衔(叠合)。所有石眼上下用其柏柱贯穿,柱小径五十(五寸)。石仓近则百千万岁,远则壤劫为期(指石板年龄)。此桥木植甚至丰大,并是载木(大型材,可大木作),可得百有余年。木植自后有坏,远近村坊、寺院异(疑为一)众子孙,代代随顺宗祖,各发胜心,盖此桥时(盖,重修),只换木植,石仓无动。

其桥四接(四跨),中间(主跨)大梁长五十五尺,小径尺五。其余三接(三跨)栋梁各长三十五尺,小径尺五。漫枋(桥面枋木)长一丈六尺,面阔八寸,厚五寸。地枋(桥栏地袱)栿长丈七,面阔一尺,厚六寸。勾栏樁长(栏杆立柱)丈五,见方八寸,可截三个使用(截成三段)。自后只买柴木检括不中(修缮损坏处)。

今此大桥工价可及千贯。桥东北石塔里面,造玉石文殊像、龙王、土地三圣。文殊菩萨亦名妙吉祥,降五百条毒龙镇压大桥。河南、河北邑人(桑干河南北两岸居民),月十五斋食香花,供养三尊,苦心求告,无不应愿。但纪实事,不及制文。大康十年五月二十日立。

书中说明:“石(碑石)今不知所在,文载旧志,太康(大康之讹,下同)十年(1084)立,沙门崇雅文。”

阅读此碑文,可命名此桥为“天镇桑乾河桥”,结合地图,可探知如下一些信息:

1)此天镇桑乾河桥重修于辽道宗大康十年(1084)五月,时逢甲子,且前身早在1077年以前就已存在。可否称为永定河上有历史记录的第一桥呢?时间上比卢沟桥至少早115年,重修时间亦早108年。

2)天成县,辽置,属大同府,即今山西天镇县。桥梁具体位于何处,按图索骥,一种可能大约位于今册田水库下游西册田村附近,还有一种可能在乌龙峡谷以下的东册田村,今神南公路过河位置。碑文说此桥位于“西东宏、蔚二州之间”,实则东南为蔚州今蔚县,西北为弘州,辽置,在今阳原县,似乎与天镇县无关,却为何《天镇县志》要记载呢?

据史志,阳原在辽时属西京道大同府,统和年间(983-1012)置弘州,辖永宁(西城镇)和顺圣(东城镇)二县。金代仍置弘州,属西京路大同府。按文中所述,僧尼在弘、蔚二州化到钱近五百贯,可是桥梁如果不在此二州内,就说不过去了。但如果设想位于弘、蔚二州之间跨桑干河,地点在揣骨疃(音tuǎn)村北,则远离了天成县。所以,这座桑干河桥最大可能位于原天镇县与阳原县交界处。当今则为阳高县与阳原县交界,即东册田村附近,属于山西省。

3)据“桥北岸垒叠石仓,水移南岸,旱滩造柱”,施工方法似乎垒石为围堰,堰内形似仓,故名石仓。第一步,先施工河流北侧,等于阻断半个河道,导河水靠南岸宣泄。旱滩造柱,可理解为在没有水的围堰内,建造桥梁基础和下部立柱。再据“北仓了毕,南岸建立石仓,水深难下。……水移北岸,滩上造作。灵异之事,众人备见”,即第二步,施工河流南侧。开始因石仓内水深,难以施工。后来如有神助,水移北岸,所以归为神助。其实可能是北仓了毕,河水逐渐迁徙到北侧了。石仓与桥墩是什么关系,文中交待不清。据文字可以推测,三石仓,指有三座桥墩,桥梁四跨。所用大石板,均每块凿眼,孔洞方圆五十(分),相互交错垒叠,就像鸟翅覆羽交错重叠、层层覆盖,所有石眼上下均用柏柱贯穿,柏柱最小口径为五十,最终垒砌上下连接为一体。据此可以推断,卢沟桥基础也是石仓构造,铁柱贯底应是源于柏柱贯穿工艺,此其传承所系,始自辽代。

5)“石仓近则百千万岁,远则壤劫为期”,似乎说明距今一千年前的人,已经判断岩石具有几百万至千万年的历史了。劫是佛教的时间单位,一劫分小、中、大三劫,一大劫可分为成、住、坏(壤劫)、空四劫,壤劫时间极其长远,大约十亿年左右,与永定河流域的地质时间也是大致可以吻合的。

6)“此桥木植甚至丰大,并是载木,可得百有余年”,载木,应为可承担巨大荷载的成型木材,多用于大木作,树龄均一百年以上。“盖此桥时(指今后维修重修),只换木植,石仓无动”,石仓即桥基和桥墩。

7)“其桥四接,中间大梁长五十五尺,小径尺五。其余三接栋梁各长三十五尺,小径尺五”,四接即四孔,以梁相接之意。中间有一孔最大,接近55尺(17米);其它三孔约35尺(11米),桥梁总长160尺,约50米。看来应该建于桑干河床较为狭窄处。

8)“漫枋长一丈六尺,面阔八寸,厚五寸”,指桥面密集横铺的木枋,长16尺,即桥宽约5.1米。“地枋栿长丈七,面阔一尺,厚六寸”,指桥栏之下的纵向枋木,相当石桥的地栿石。“勾栏樁长丈五,见方八寸,可截三个使用”,勾栏即栏杆,樁即立柱,长15尺,截作三段,每段5尺,即栏杆立柱高1.6米。“自后只买柴木检括不中”,不中,指不规矩,有缺失损坏者;检括为约制、规范,检括不中,即今后只用不成型的柴木修补栏杆即可。最后在桥梁的东北角建石塔,桥梁为南北向跨桑乾河。据此碑文所记之详实,甚至可以数字化展示其构造。

桑乾河桥示意图(桥A为《天镇县志》插图所示位置,桥B为本文推测位置,桥C为万固桥位置。

考察永定河桑乾河桥梁,号称最早的桥梁还有两座:

一是大同御河兴云桥。此桥有史可证且有考古遗物支持,建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是一座五孔联拱石桥,桥长近35米。元代泰定元年(1324)重修时命名为兴云桥。其名最早见于元代大学士虞集所撰的《兴云桥碑记》,有“故自元魏以至唐,河流分合不同,率造桥以达”,说明此桥很早,但没有详细记载。虞集在碑记中明确记录了此桥为“金天会壬子(天会十年,1132),高庆裔建;天会十三年,居民高居安修。可知此桥始建于金初,比卢沟桥早60年,距今890余年。大定二十二年,桥因大雨损坏而重建,之后屡有修葺。明中期兴云桥畔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玉桥官柳”成为云中八景之一。经历了400年风雨,至明代万历八年(1580)被拆除。后有记载,郭琥重建了一座长300余米的十九孔石拱桥,仍名为兴云桥,因河水暴涨,于清嘉庆年间桥被冲毁。时间不如天镇桑乾河桥早,但留下了石构遗物,展放在大同博物馆。

二是阳原八景之一“桑干古渡”的万固桥。据《阳原县志·建置》记载:“圣感寺在独山堡,今圮。有桑干河万固桥碑”。其址,一说在独山堡村北,一说在揣骨疃村西北,详址已无从考证。有学者据“万固桥”碑轶落于独山堡“圣感寺”推断,万固桥大约在今揣骨疃至独山堡村北之间,正当连接弘、蔚二州的要道。据《阳原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1),该渡口处即有木桥。

查《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宣化府部艺文二》中有《顺圣西城万固桥记》,作者王敏,其文如下:

“顺圣西城,古弘州也。永乐间命内臣牧马是川,正统己巳北兵入塞,事遂寝。天顺改元(1457),复命太监李良来修牧政,寻废。都宪李公秉奉玺书巡是方,见其地饶以广,请于朝摘宣府操军种,收其租给公家需。遂分是川为东、西城,此西城所以名也。城南有河曰桑干,其原出马邑北洪涛山麓,与金龙池水合流,沉沉如白虹。东南流入芦沟,迤逦入河。西城有庄曰余瓛(音huán),为东西南北通衢。是河视他河,浩渺洪深,济者甚苦。先尝建木桥于是桥西,年久倾圮,不可以济。万全左卫致仕百户金全洎男海,谋诸善士武文斌,各出资为倡,且劝导尚义者助之。庀材佣工,浚河之深一寻,植巨木为桩,桩之上石为。两傍堤者九,架以木,木之上砻石数层,灌以灰汁。桥凡八空,纵三十仞,横三仞有奇,坚壮弘大,俨若游龙。创于弘治五年(1492)五月,成于次年(1493,晚于卢沟桥301年)九月。又于桥北岸东建观音堂,西建龙王祠,各一楹以厌之。乃来求记。予曰:舆梁,王政一端,有守者之责,劳费大矣。尔诸人何为克成其事,专其美乎。全曰:全等谋始亦知事重力微,未易奏绩。相与走宣府,请于镇守太监孙公振、都宪杨公武、总兵官马公仪,可其请。移文所司暨分守参将高公、守备指挥丁森闻,令遂不以他事相妨。且又助之工役,故不觉役繁而成速也。全等亦尽其心耳,岂敢掠有官者之美乎。乞与文以记,刻诸石,使来者知颠末将修废葺圮,永久不坠矣。予于是记。”

据上,目前可知永定河流域最早的桥梁:第一座,是位于上游阳原县西南的天镇桑乾河主河道上的四跨石墩木梁桥,大致处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在辽代大康三年(1077)以前为木桥,辽大康十年五月二十日(1084年6月10日)重建完成,业已消失。第二座,是大同的兴云桥,位于桑乾河支流御河上。金天会十年(1132)建,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重建为五孔石拱桥,业已消失。第三座,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位于下游北京丰台区跨永定河,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六月始建,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建成。金章宗赐名“广利桥”,十一孔连拱石桥。第四座,是建于明代弘治六年(1493)的万固桥,八孔石拱桥。至今,唯有卢沟桥独存。

来源: 北京建筑大学王锐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