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荷兰病?

“荷兰病”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

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70年代,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这种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荷兰病”的经典模型是由W.M.Corden和J.Peter Neary在1982年给出的。两位作者将一国的经济分为三个部门,即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和不可贸易的部门(主要是一国内部的建筑业零售贸易和服务业部门)。假设该国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如果突然发现了某种自然资源或者自然资源的价格意外上涨将导致两方面的后果:

一是劳动和资本转向资源出口部门,则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现在不得不花费更大的代价来吸引劳动力,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首先打击制造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出口自然资源带来外汇收入的增加使得本币升值,再次打击了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这被称为资源转移效应。在资源转移效应的影响下,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衰落下去。二是自然资源出口带来的收入增加会增加对制造业和不可贸易的部门的产品的需求。

但这时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的增加却是通过进口国外同类价格相对更便宜的制成品来满足的(这对本国的制造业来说又是一个灾难)。不过,对不可贸易的部门的产品的需求增加无法通过进口来满足,我们会发现一段时间后本国的服务业会重新繁荣。这被称为支出效应。“尽管这种病症一般是与一种自然资源的发现联系在一起,但它可能因以下任何一种造成外汇大量流入的事件诱发,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外国援助和外国直接投资等。荷兰病”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适用于所有“享受”初级产品出口急剧增加的国家。

全球遭遇“荷兰病”的有尼日利亚、沙特等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还有巴西和俄罗斯、另外中国的一些城市也遭受过“荷兰病”的摧残,石油之城大庆、煤炭之城大同、辽宁抚顺和阜新。

一个国家的经济掉入“荷兰病”的资源陷阱,是很难逆转的。打个比方,国内某一线大城市,一个土著家里拆迁分了十套房。他一下子成了包租公,每个月房租都能收十万,当了几年包租公后,他在就业市场上彻底丧失了竞争力,离了收房租就不能活了。这些国家卖资源,跟包租公的道理差不多,一手从地里把资源挖出来,另一手就开始大把数钱,谁还会关心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这些事。靠吃资源饭过了多年,这些国家大多很难创新,更不要提核心竞争力了。国民经济的过分依赖单一产业,导致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外部环境稍微一做改变就会变得不适应,缺乏必要的替代功能,导致造血功能不强,容易在变幻多端的世界经济发展大环境下,遭受重创,引起国家衰退,社会动荡。虽然它们原来生活很富裕,但是因为没有竞争力,一旦金融风暴,经济衰退,这些国家往往会变得很惨。

任何国家在发展国民经济的时候,需要注意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在新能源开发的同时,合理利用现有能源、资源,发展生态经济,该转型的时候要及时转型,靠吃能源饭终究会走向穷途末路。合理均衡产业发展,根据国家实际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在重点突出特色产业的同时,谋求国家、民众生存之基础产业协调发展,国家需要采取必要的宏观措施,鼓励扶植国民赖以生存必须的生态产业。提倡节约,循环利用有限资源,不断进行社会工艺改进,奖将有限资源合理利用达到极致。同时还需要世界果果人民一起努力营造一个和平有序发展的的国际大环境,减少更多的外部不安定因素,保证世界经济和平健康发展,营造繁荣昌盛的人类世界。

参考文献:

[1]蔡鑫磊,李正,张阳.陕西能源产业发展要跳出“荷兰病”怪圈[J].中国石油企业,2020, (Z1):29-33+134.

[2]范言慧,席丹,殷琳.繁荣与衰落:中国房地产业扩张与“荷兰病”[J].世界经济,2013,36 (11): 27-50.

[3]冯宗宪,姜昕,赵驰.资源诅咒传导机制之“荷兰病”——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0,32(04):74-82+126.

[4]应瑞瑶,周力.资源禀赋与绿色创新——从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看“荷兰病”之破解[J].财经研究,2009,35(11):92-102.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