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物馆作为文化打卡好去处吸引着各个年龄层的观众们,博物馆中的藏品被大众关注,其衍生的文创产品也风靡一时,形成了“博物馆热”,但很多去过博物馆的人都会注意到,在馆内许多地方存在“禁止拍照”的标识。而且这种禁止行为并不是一家博物馆的独例,世界各地或大或小的博物馆都有这样的规定,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博物馆内禁止拍照的原因,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出于保护文物的需求。虽然当前有很多证据显示,单纯的拍照行为并不会对文物造成伤害,但是拍摄时的闪光灯,对于珍贵的藏品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光线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尤其是紫外线和红外线,能对器物表面造成结构性的伤害,促使其加速老化。很多秦兵马俑在刚出土时表面都有彩绘,但是出土后不久多因温湿度、光线等保存环境突变而脱落。

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藏品保护专家大卫·桑德斯曾做过实验,他将五组颜料分别暴露在闪光灯和正常的展览用光下。结果表明,实验时每七秒就被闪光灯闪一下、三年内一共被闪了四十多万次的颜料,与放置于正常展览照明灯光下的颜料所受的损害并无差异。由此,桑德斯认为,光线对颜料造成的损害程度取决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组合。

因此,最理想的文物保存环境应该绝对无光。然而在漆黑的环境中展示藏品显然是不现实的,光线对博物馆展览必不可少。而闪光灯拍照则不是必要行为,其伤害完全可以控制和避免,因此,针对各种文物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文物保护部门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严格控制文物在展览过程中承受光照的限度。

此外,还有部分材质的藏品对闪光灯较为敏感,需要特别注意。曾有研究者对六种由不同植物颜料浸染的丝绸,做了多达四千多次的闪光灯照射实验。结果显示,被闪光灯拍摄的丝绸不仅会出现褪色、变暗,甚至还会形成肉眼可见的焦化点。由此可见,至少对于丝织品、古代纸张等藏品来说,闪光灯的频繁照射确实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也就是说,每一次对此类展品的闪光灯拍照行为,就会造成一次不可逆的破坏。

曾有媒体就闪光灯拍照行为,采访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表示:“闪光灯中含有紫外线和红外线,在曝光过程中会对文物造成伤害。不同文物的光敏性不同,一般以三个梯度划分。像对光特别敏感的纺织品,照度应该小于50勒克斯(照度单位);对光较为敏感的骨器、壁画,照度应该小于150勒克斯;对光一般敏感的展品,如不带颜料、彩绘的石刻,照度应该小于300勒克斯”。

而一般相机闪光瞬间的照度高达8000勒克斯。曾经有昆虫标本在被多次闪光拍照后,出现褪色现象。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表示,“昆虫标本在被闪光500次以上后,颜色会褪10%—20%,在被闪光2000次以上后,标本颜色会褪一半以上,希望游客在参观博物馆时管好手中的相机。”

由此可见,闪光灯对文物的损害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些珍贵的文物穿越时光为人们所见,欣赏是第一位的,开闪光灯拍照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博物馆中展品的陈列会综合考虑“如何更好展现藏品之美”和“保护藏品”的需求,工作人员会提前制定能够最大限度延长藏品保存时间的陈设方案,对于不能接受强光照射的展品,他们会挂上“禁止拍照”的牌子,并将展品陈列在光线较暗的展馆内。

不过也有人提出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即使在不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多博物馆不允许观众拍照呢?这一原因主要还是出于监管难的问题,囿于博物馆的人力有限,很难保证每个人都关闭闪光灯拍照。所以为了保护文物,我们还是要遵从博物馆的相关规定,将文物的美丽永久地流传下去。与其用此起彼伏的快门声记录文物的魅力,不如“眼见为实”。

来源: 中国数字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