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尤其在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及术后康复者中更为常见。营养不良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延迟等情况。因此,针对营养不良患者的身体调理与营养补给是非常重要的。肠外肠内营养补给作为一种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1肠外肠内营养的定义及适应症
1.1定义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是两种主要的营养补给方式。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途径,如外周静脉置管(PVC)、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输液港(PORT)等途径将含有必需营养素如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溶液直接输入血液中,以满足身体的基本代谢需求。而肠内营养则是胃肠功能正常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首要方式,可通过口服如饮食或特制营养液,或通过胃管、鼻肠管、胃造口、空肠造口等方式将营养液输入胃肠道内。
1.2适应症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主要包括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但营养物质摄取不足或不能摄取的情况。例如,吞咽困难、厌食、意识障碍等患者,无法通过正常饮食满足营养需求,肠内营养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补给方式。肠外营养的适应症则主要针对胃肠道功能障碍或无法进食的患者。像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这类疾病,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营养来获取足够的营养,此时肠外营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直接通过静脉提供必要的营养素,维持患者的生命活动。一般情况下,只要肠道功能尚在,首选肠内营养支持。
2肠内营养的具体应用与实施策略
2.1应用背景
肠内营养主要适用于胃肠道功能尚存的患者。通过口服或管饲方式,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素。
2.2实施策略
(1)选择合适的营养液: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胃肠道状况,选择适当的营养液,如高蛋白、高脂肪或特殊配方的营养液。(2)调整输注速度与量:初始阶段应给予小量、低速的营养液,逐步增加至目标量,以减少胃肠道不适。(3)监测与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胃肠道反应等,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2.3生理机制与优点
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有助于维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的风险,且成本相对较低。
3肠外营养的具体应用与策略
3.1应用背景
对于胃肠道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食的患者,肠外营养成为必要的营养支持手段。
3.2实施策略
(1)选择合适的营养液: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营养需求,选择含有适当配比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成分的营养液。(2)输注途径与时间:由医生评估患者预计使用肠外营养液的时间,如使用时间超过2周,可选择中心静脉输注,减少液体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3)监测与调整: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化指标、体重、氮平衡等,及时调整营养液成分和输注速度。
3.3生理机制与风险
肠外营养能迅速补充营养素,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静脉炎、代谢并发症等风险。因此,应尽早恢复肠内营养,减少肠外营养的使用时间。
4肠内肠外营养在营养不良患者中的应用
针对营养不良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对于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首选肠内营养;而对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则应考虑肠外营养。在必要时,可联合肠外肠内营养,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结语: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是营养不良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然而,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并非无懈可击,仍需关注其可能带来的并发症。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更为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问世,为营养不良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本文作者: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宁微微
来源: 健康科普宣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