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有一个“东方净琉璃世界”,这个世界的教主叫药师琉璃光如来,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药师佛。这里的“琉璃”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说说“药师”,佛教认为,一切佛都是医生,而且是医生中的王者,因为他们能治一切众生的一切身病和心病。再说这琉璃,这琉璃可是佛教的七宝之一,指的是蓝宝石,在这里用来象征天空的颜色,意思就是这位如来像天空一样明净、无瑕,可以庄严和净化我们的世界。

简单来说,琉璃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你就把它当做人造水晶就可以了,它跟陶和瓷一样,是经高温烧制而成,晶莹剔透而且色彩鲜艳。

最早的时候,它不过是冶炼青铜器剩下的边角料而已,但为什么会有“琉璃”这个好听的名字呢?

传说,当年范蠡在负责督办越王勾践的王者之剑的时候,在冶炼的废料里发现了琉璃。他一看到琉璃色泽艳丽,特别美,就转手献给了越王。越王拿到手里就问,这是什么宝石啊?范蠡说不知道,越王觉得这宝石应该有个名字,既然是范蠡送的,那就叫“蠡”吧!然后就转头把宝石赏给了范蠡。

范蠡得到这宝石以后,觉得应该把它用起来,就把它制成了首饰,送给了大美人西施,随后,西施要去吴国,眼瞅着要和范蠡分开了,心里很难过,眼泪就滴在了首饰上,化作了点点流光溢彩。

这原本是个悲伤的故事,没想到,这眼泪和琉璃一结合,本来就很亮丽的琉璃变得流动了起来,于是,这个被勾践称为“蠡”的宝贝因为流淌了西施的眼泪,就被人称为了“流蠡”,后来,人们觉得这“蠡”字不好写,索性就改成了“琉璃”。

琉璃这个词,声音美、字形美、字意也美,堪称实物命名的完美典范。但范蠡的这个传说显然只是个传说,正统对琉璃名字的解释是说,“琉璃”这个词产生于古印度语,后来随着佛教文化一起传入了中国,这琉璃是什么?就是我们上面讲过的、色彩斑斓的蓝宝石。

听起来,这琉璃非常珍贵,后来怎么就做成瓦了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屋顶绝大多数都是用瓦片来搭建的,平民百姓的房屋,基本都以陶瓦为主,但陶瓦的颜色有点灰头土脸,过于质朴低调,为了美观和实用,人们就开始往陶瓦上上釉。

到北魏的时候,就出现了琉璃釉的瓦,也就是琉璃瓦。这琉璃瓦表面光洁,色彩丰富,工整度也很好,尤其是华丽的色泽,再加上工艺的特殊,自然就成了皇家的必选建筑材料。

此外,在中国的颜色文化中,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意义和等级,琉璃瓦最主要的颜色有三种,就是黄、蓝、绿,氧化铁釉料烧出来就是黄色,氧化铜釉料烧成绿色,氧化钴(gǔ)则烧成蓝色。这三色里最高级的当然是黄色,皇室专用,象征着皇帝居于天下之中,厚德载物。

其次是绿色,这绿色是春天的颜色,象征着万物复苏,给人无尽的希望。就比如故宫里有一个绿顶建筑,就是位于故宫东部的南三所。你别看这位置看着不起眼,但住在这里的都是皇子。为什么住皇子呢?意思就是皇子像树的生长一样,代表着皇室的生生不息。

再其次是蓝色,是代表天的颜色,所以只有在祭天的地方使用,比如北京天坛。

另外还有黑色的琉璃,一般是特殊的地方才会使用。按照五行的排序,北方属水,配黑色,所以,在故宫藏书的地方——文渊阁的屋顶就是用的黑色琉璃瓦,代表以水克火的消防作用。在庙宇里,配房也使用黑色瓦面,代表住在里面的人等级较低。

可能你会问,那琉璃瓦是皇家专用吗?理论上来讲,琉璃瓦确实就只有皇家能用,尤其是明清两朝,等级制度森严,如果有官民建筑用了琉璃瓦,一定会被治罪。而且,古代琉璃瓦的造价奇高,普通百姓家,即使是有豹子胆,他想用也用不起啊!

文/杨学涛(文史学者)

来源丨北京青年报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