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2年最新癌症统计数据,中国每年新发卵巢癌患者约6.11万例。虽然发病率位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三位,但由于卵巢生长在盆腹腔,早期没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因而,卵巢癌又称“沉默的杀手”。

图源:Pixabay

“70%的患者发现的时候是晚期,70%的患者在3年内复发,70%的患者生存率不足5年,卵巢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且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邹冬玲介绍,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虽低,但通过规范的诊疗和长期的随诊管理,五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至60%以上,因此全程规范诊疗十分重要。

卵巢癌早期不易发现

“年轻化”趋势明显

卵巢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位于盆腔的深部,成对存在,有调节内分泌及帮助生育的功能。因其位置隐匿,体型娇小,若发生癌变,不易被察觉。

今年32岁的蒋女士是一名外企白领,由于工作忙碌,经常熬夜加班,饮食也不规律。2年前,她突然感觉下腹隐痛,食欲不振,半年瘦了10斤。本以为是工作太劳累,并未引起重视。年底,在单位组织体检时,经超声检查提示卵巢有囊实性包块。遂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完善相关检查,经盆腔MRI及胸腹部增强CT提示:盆腔右侧不规则肿块,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行腹腔镜探查术后,术中冰冻病理明确为卵巢癌,因伴有多处腹膜转移病灶。

经卵巢癌专家联合会诊评估病情,并与家属充分沟通后,顺利为蒋女士实施卵巢癌减瘤手术。术后行腹腔热灌注化疗,诊断为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IIIA期。在完成6个疗程的化疗后,蒋女士开始口服靶向药进行维持治疗,并进行定期复查。目前,2年过去了,蒋女士的病情稳定,身体状况恢复良好。

卵巢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常见于更年期和绝经期妇女,发病年龄为40-60岁,但不同组织学类型肿瘤的好发年龄段各异。“根据临床显示,近年来,卵巢癌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邹冬玲主任介绍,在自己接诊的卵巢癌患者当中不乏20几岁的年轻女性,更甚者,10几岁的花季少女也成为卵巢癌袭击目标。

卵巢癌发病病因仍不明确

基因突变可导致风险倍增

普通女性人群终身患卵巢癌的风险为1.3%,而有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及伴BRCA基因突变的女性终身患卵巢癌风险显著增加。伴有胚系BRCA1基因突变女性终身患卵巢癌的风险高达54%,BRCA2基因突变女性终身患卵巢癌的风险为23%。美国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在检测出自己携带胚系BRCA1基因突变后,在她39岁时预防性切除了卵巢和输卵管。

“遗传和家族因素是卵巢癌的高危因素,约15%的卵巢癌患者与遗传有关系。”妇科肿瘤中心主治医师韩梅介绍,尤其是有卵巢癌家族病史和乳腺癌家族病史要格外注意,在60岁前患卵巢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此外,服用外源性非避孕性雌激素,晚婚晚育及不育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增加。

“吸烟也会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韩梅介绍,卵巢对烟草非常敏感,长期过度吸烟患者,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在体内积蓄增加,不仅引起闭经早,促发卵巢癌。同时,经常接触油漆、滑石粉、石棉,以及经常食用高热量、高脂肪以及腌制品,也会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

图源:Pixabay

“精神因素对卵巢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韩梅强调,性格急躁,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抑郁、自卑、自责,人际关系紧张等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受损,继而诱发肿瘤的生长。而性格开朗、乐观的人危险性最低,不良情绪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削弱机体的自身抗癌能力。

出现这些“危险信号”

要当心卵巢癌找上门

卵巢本身很小,在盆腔深部,不像宫颈癌一样可以早期筛查。因此,只有肿瘤慢慢从深部侵袭,转移到腹腔其他位置才会有一些典型症状,包括腹水、腹胀、消瘦等,因此确诊时多为晚期。有以下异常需引起警惕:

1.腹胀:腹胀是卵巢癌的“红牌”警告,常为卵巢癌患者的首发症状,在未触及下腹部肿块前即可发生。原因在于肿瘤本身压迫,并在腹腔内牵拉周围韧带所致,加之卵巢癌常伴有腹水的发生,使患者常有腹胀感。因此,有不明原因的腹胀(尤其在更年期),应及时做妇科检查。

2.月经紊乱:多数卵巢癌患者没有月经变化。如果卵巢正常组织均被癌细胞破坏,激素水平改变,患者全身状态欠佳,就有可能出现月经过少或闭经。卵巢癌的病理类型复杂多变。卵巢颗粒细胞瘤可分泌雌激素,由于雌激素产生过多,可引起性早熟、月经失调或绝经后阴道流血。如支持-间质细胞肿瘤,可产生过多雄激素,使女性出现男性化征象。

3.腹痛、腰痛:卵巢癌浸润周围的组织,或者与邻近组织发生粘连,压迫神经可引起腹痛、腰痛,一般是由隐隐作痛到钝痛,甚至较剧烈的疼痛。

4.下肢及外阴部水肿:卵巢癌肿块在盆腔内逐渐长大,可压迫盆腔静脉,并影响淋巴回流。因此,若患者出现下肢及外阴部水肿,此时应想到可能是卵巢癌在“作祟”。

5.不明原因的消瘦或肠梗阻:卵巢肿块逐渐长大,加之腹水形成,可机械性压迫胃肠道,引起患者食量减少及消化不良,甚至肠梗阻。除此之外,癌细胞生长繁殖需消耗大量营养,使患者日益消瘦、贫血乏力、面色无华。

供稿单位: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审核专家: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 邹冬玲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