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国际首套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在山东肥城首次并网发电成功。这意味着,我国具有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性能最优、成本最低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国际领先!肥城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投运
据介绍,该电站建设规模为300兆瓦/1800兆瓦时,采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利用山东肥城市丰富的地下盐穴资源,通过空气为介质在电网侧进行大规模电力储能,具有规模大、效率高、寿命长、清洁无污染、安全性高等优点,并可实现连续放电6小时,年发电约6亿度,可有效提升区域电网的调峰能力,促进风电、光电等新能源消纳,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8.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9万吨。
从各项技术指标上看,目前,该电站可谓“地表最强”!
为电网打造“充电宝”,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如何工作的?
压缩空气储能,简单来说,就是用电来带动压缩机然后产生高压的空气,存放在储气装置当中。在用电高峰时,高压的空气释放驱动膨胀机旋转来带动发电机。
这样一来,原本被储藏的电又被释放,实现了能量的转化存储。
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而储能电站就像“电力银行”,在电网用电低谷时,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给储能电站充电;在电网用电高峰时,将储存于电站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进行放电。压缩空气储能具有储能容量大、成本低、寿命长、安全环保等优点,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
这一技术虽然起源于国外,但着实是在我国得到了发扬光大。早在2004年,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就开始了储能相关研究,2005年,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海生公派英国访学,和导师共同提出了“液态空气储能”概念,并在英国建成国际首套兆瓦级液态空气储能装置。
当时,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存在效率不高的缺点。德、美两国储能电站的效率仅分别为42%、54%。也就是说,存进去1度电,只能放出来大约半度,另外半度在存、放的过程中被消耗了。而且,传统压缩空气储能装置必须依赖天然气提供热源。
这两个缺点在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尚可接受,但放到“缺油少气”的中国,无疑是致命短板。
2009年,工程热物理所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在用电低谷时,用压缩机取代燃气轮机压缩空气,同时回收压缩热;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储存的热量加热高压空气,驱动膨胀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这一改进不仅不使用额外的燃料,实现零排放,还将原先浪费掉的压缩热能利用起来,储能效率大幅提高,理论上可达70%以上。因地制宜,本土化的条件就此建立起来。
这一技术飞跃的重要基础,来自中国科学院对叶轮机械的深厚研究工程热物理所创始人——吴仲华先生。他是国际公认的“叶轮机械先锋”,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关键正是叶轮机械的高效运转。
从研究攻克核心部件压缩机、膨胀机的内部流动与传热机理相关的难题,到以水为介质解决蓄热蓄冷燃耗问题,从1.5兆瓦到10兆瓦再到100兆瓦系统,经过10余年技术攻关,2021年,国际首套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在张家口顺利并网,发电效率达到70.4%。经过进一步技术创新,山东肥城300兆瓦示范电站“更上一层楼”,设计效率达72.1%!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储能产业迎来发展机遇。过去10年间,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增长了8倍,2023年,风电光伏装机历史性地超过火电储能,不仅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将扮演重要角色,而中国也成为全世界对储能需求最强烈的国家。
综合来源:新华社、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报、新京报等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