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孩喝了奶茶上课不停尖叫……

初中男生一回答问题就打嗝,做了胃镜发现没问题……

高三学霸一到考场就疯狂抬眉扭脖,甚至无法完成考试……

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症状,并不是“坏习惯”,而是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这是一种快速的、无目的的、重复的、肌肉收缩为特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2-21岁都可能发病,常见于5-10岁的孩子。

抽动障碍指的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俗称抽动症。表现为身体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突然、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

抽动障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两种形式: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眨眼、吸鼻子、歪嘴、扭头、耸肩、肚皮抖动、甩手等等

发声性抽动:清嗓子、咳嗽、抽泣、无意义地叫、吹口哨、模仿说话等

由于抽动障碍无法通过明确的检查来确诊,且症状多样,容易造成误诊,让许多孩子走了不少弯路。一般来说,抽动障碍起病年龄在18岁之前,4~8岁最多见,平均年龄约为6岁,在10~12岁最严重。

疾病会让孩子产生病耻感,无法控制的小动作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及自尊心,导致孩子不愿与他人交往,出现厌学、自闭的情况。

其次抽动症并不属于自愈性疾病,病程越长,疾病就会发展的越复杂,进而发展成难治性抽动障碍。另一方面,时间拖得越久,就会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障碍、对立违抗、自伤行为等共病,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及社交。

中医药治疗抽动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因此中药调理肝脾是治疗该病的关键。中药联合穴位按摩及针灸治疗,往往收效颇丰。只要尽早发现、及时干预,抽动障碍预后相对良好。

治疗儿童抽动症一定要从源头上入手,医生、患儿、家长、教师多方面密切配合,细致地寻找和发现家庭、学校环境的心理致病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从源头上去除致病因素。

1. 培养规律作息

孩子活动量过大,作息时间不规律,导致身体过度疲劳,大脑皮层过度兴奋,更容易加重抽动症状。

2. 调整教养方式

抽动症患儿家长常能观察到一种现象,越是批评责备,孩子的抽动症状就越是严重。适当放松要求,以温暖、鼓励的方式养育孩子。

3. 健康的饮食习惯

进食新鲜水果,未经过多处理的新鲜肉类更有利于营养均衡。

4. 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

建议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不超过1小时。

5. 帮助孩子疏导情绪,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抽动症患儿常有焦虑、紧张的情绪,甚至因为无法处理情绪而出现攻击行为。关注孩子的情绪,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不良情绪。

来源: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