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烧烤,喝啤酒,涮羊肉······随着当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善,痛风这一疾病在年轻人中也变得常见。

据统计,高尿酸血症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目前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达到14%左右,患者超过1.8亿,痛风患者超过8000万。

每年的4月20日是**“全民关注高尿酸血症日”**,让我们跟着专家一起来了解痛风和尿酸那些事儿。

痛风怎么来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痛风是怎么来的。

痛风是一个古老的累及关节的疾病。据传是古罗马时代最伟大的医学家盖伦(Claudius Galenus , 129~199)最早命名了痛风。盖伦解剖痛风病人的肿胀关节时,看到了皮下白色石头为豆腐渣样的物质,就此用拉丁语命名痛风(gutta)。痛风发作时疼痛非常剧烈,而且来得急,去得快,像一阵风一样,所以我国医学家很形象地称之为痛风。

公元1679年,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 )用显微镜观察痛风患者关节腔积液时,发现了大量针样的结晶体,后来科学家证实为尿酸钠结晶。

英国医生Alfred Baring Garrod(1819-1907)对痛风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化学检验“thread test”。该方法用来检测血液和尿液里的尿酸。在1856年,Garrod发表了《痛风和风湿性痛风的本质和治疗》。该文明确提出:“尿酸盐沉积可能是痛风性炎症的病因,而非后果”。

尿酸——痛风的罪魁祸首

现在,我们已经很明确地知道,引起痛风的罪魁祸首就是尿酸,单钠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可以引起痛风急性发作。事实上,尿酸并非一无是处,尿酸结构与咖啡因和其它神经刺激剂相似,可增加敏捷和智慧;尿酸像Vit C一样作为抗氧化剂,减少氧化应激的伤害;尿酸可以升血压: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从爬行至直立时,需要血压升高以增加脑供血,彼时尿酸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尿酸过低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病变有关。

然而,尿酸过高,则会导致痛风、尿路结石、高血压等系列病变,不论男女性别,在正常嘌呤饮食条件下,非同日两次血尿酸水平大于420umol/L为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不仅引起痛风,还危害人体心、脑、肾等多个重要器官。**为了提醒民众记住高尿酸血症的数值,我国风湿病学专家们联合倡议把每年的4月20日定为“全民关注高尿酸血症日”,让大家认识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了解痛风的规范治疗。今年的主题是“痛风专病队列建设,助力创新临床研究”。

痛风患者饮食建议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要合理选择适宜的饮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酒,规律饮食和作息。

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宜选用含嘌呤少的食物,以牛奶及其制品,蛋类、蔬菜、水果、细粮为主。

在缓解期,可适宜选含嘌呤中等量的食物,如肉类使用量每日不超过120g,尤其不要在一餐中进食过多。

无论在急性或缓解期,均应避免食用含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沙丁鱼类、浓鸡汤及鱼汤等。

降尿酸治疗时应定期监测血尿酸,建议每2-5周监测一次,根据血尿酸水平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免尿酸过高或者过低。

科普专家:李素蘋,温州市中心医院、上海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科主任。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