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从窗帘缝隙挤进来洒在床上。被一束光唤醒的你,起身伸个懒腰,家人给一个深情的拥抱,这是每个人都期待的幸福画面。可是,并非每个人的每天都如此幸运。人生,有很多的无奈与不得已。有些人,爱人或儿女在外地,虽然距离不能阻隔思念,但是想得到一个真实的拥抱是一种奢望;有些人,本来可以每天拥抱,却不愿用拥抱表达爱意。长期以往,一部分人感觉缺爱,身心不愉快。

数据说明:有时候,当言语无法表述内心时,拥抱是表达爱最真挚、最直接的方式。千言万语不及一个拥抱温暖。拥抱可以感受对方真实存在。一个拥抱一世情怀。拥抱的力度就是爱的深度。

感觉缺爱的人,可以问自己如下三个问题:

上一次拥抱是什么时候?

可曾被拥抱温暖过?

用拥抱温暖过他人吗?

不要不以为然,觉得只是一个简单的拥抱,有什么好细究的。认真思索,才会幡然醒悟:被拥入怀,是人世间最美妙的事情。而你,能做到每天拥抱吗?

我们中国人很矜持,不善于表达。然而,拥抱是一种肢体语言,能够较好地表达爱意。拥抱,是人类和动物最原始的需求,能够给予安慰和安全感。婴儿需要母亲的拥抱才能睡得安稳。儿童需要母亲的拥抱才能感受被爱,这样,童年会更快乐,长大后不会缺爱。

科学证明,拥抱对健康也非常有益:有助减轻压力,减少疾病 ;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

年纪大了,岁月累了,身体故障了。今年四月,我停工整修,住进医院,在麻醉剂中冬眠,仿佛是只被萤火虫蛰了一下的虫子,任由其摆布。而后,在呼唤声中缓慢睁开迷蒙的眼睛,然后又昏沉沉地睡去。第二天,家人搀扶坐起,轻轻拥抱,拍拍肩膀:“没事的,很快就会好起来的”。顿时,一股暖流入心,虚弱的身躯注入了康复的力量。

手术后回到家中,半个月未见的2岁小外甥来看望,开心地、不停地叫唤我,而且习惯性地攀着我的手往身上爬,想要抱抱。可是,我不能用力,无法拥抱。灵机一动,由家人抱着,让他把头靠在我的肩膀上,然后用手轻拍其背。然而,因为他的上半身并未贴着我的胸膛,所以他感觉不对,还是哭。女儿把他抱回去,说:“阿婆现在不能抱。”他泪汪汪地注视着我:好想阿婆抱抱。我不忍心,这次的拥抱,尽量跟他贴合,他终于满足地笑了。大家也会意地笑了,屋内笑声爽朗、暖意浓浓。因此,拥抱需要真诚,才能让人感知到关爱。小孩用哭声发出需求,所以能够得到爱。成人,却因为各种原因不去拥抱。是缺爱还是去爱,值得我们深思。今天,你拥抱了吗?拥抱了就不会缺爱。

让我们拥抱自己、拥抱家人,拥抱神奇吧!

美国心理学家弗吉尼亚·萨提亚曾说过,每天4个拥抱是生存的根本,每天8个拥抱让我们精力充沛,每天12个拥抱帮助我们健康成长。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拥抱除了让我们有安全和被爱的感觉外,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健康催化剂。

可我们呢?恐怕平均一天一个拥抱都做不到。

我们因为习以为常而变得漫不经心和麻木。只感慨当初的感情正悄无声息地从婚姻的围墙中偷偷溜走,却忘记了真正应该负责的是自己——为什么不多一点点爱的表达?

拥抱可以加强成员间的联系,减少摩擦。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说:“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能量,使你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在家庭生活中,每天拥抱能融洽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且大大减少摩擦。”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孩子,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行为的孩子健康得多。

生物学研究发现,拥抱时,皮肤的 CT - 触觉传入纤维会快速被激活,传向大脑,这会让我们感到积极和快乐。

母亲走了,父亲和我一起生活,虽然怡然自得,但是家中无小孩,少了点热闹氛围,他觉得无聊。问及缘由,他说,在儿子家住时,小孙子每天都会主动跑到卧室来拥抱他,并甜甜地唤爷爷。这时,他的眼睛里还有泪光闪动。我读懂了这种拥抱之爱、温暖之光,暗下决心要慢慢改变,学会拥抱出生在缺爱时代的父亲,让其感受被爱,安享幸福晚年!

每个人要牢记,用行动为彼此的爱注入能量。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拥抱吧,这样去爱才不会缺爱。今天,你拥抱了吗?拥抱就从今天开始!

来源: 抚州市科普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