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奇石展会或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会看到一类土豪金色的生物化石,漂亮而神奇,犹如一件件用黄铜铸造且精工雕琢的“工艺品”,美丽得甚至让人怀疑并非天然产物。
常见的化石多为成分与各种岩石相近的石质,如钙质、硅质、炭质,再加上化石有形形色色的造假手段,这种怀疑并非没有理由。
其实,这类化石并非人造,而是很少见的黄铁矿化生物化石。按理说,黄铁矿并不是什么特别稀有的矿物,生物形成的化石数量也不少,这类化石应该不少见才对,为什么会非常稀有呢,这要从它们的形成说起。
形成这类化石的岩层,都是黑色、灰色或暗绿色等未受氧化的沉积岩层,含有沥青质、炭质等有机质,正如我们熟悉的水井、池塘,由于形成缺氧的小生态环境,底部往往积有又臭又黑的淤泥,这些颜色就是还原环境的标志性颜色。
形成黄铁矿的铁元素在海底、湖底的淤泥中普遍存在,当生物死亡后,有机体腐烂分解出硫化氢,与淤泥里的铁元素发生反应,生成硫化亚铁,也就是黄铁矿。
在黄铁矿形成的同时,与形成化石的生物的钙质硬体的交代替换作用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分子级别的交代作用的结果,就是生物化石细致结构被黄铁矿精确地复制,所以化石的细节清晰可见。
黄铁矿在暴露于空气中易分解形成性质稳定的褐铁矿,且往往依黄铁矿成假象,因此,只有在极少数的环境,比如地下深处新开挖的坑洞,或者开山炸岩、采煤时才有可能发现外观金闪闪的黄铁矿化生物化石,很多这类化石还不待人们开采发现,就已经形成了褐铁矿化假象化石,因此,新鲜的黄铁矿化生物化石就显得很少见了。
既然少见,难免有人会动歪脑筋,不过黄铁矿化生物化石基本不用担心造假,首先是因为黄铁矿化的过程相当漫长,其次是这种矿物的硬度高达6—6.5,性质硬而脆,造假难度相当大,即使成功,恐怕成本比真品的价格还高,实在不值得。
如此珍稀的化石是极具观赏价值的自然杰作,其中又属黄铁矿化的角石、菊石、三叶虫、腕足类最具观赏性。而研究它们,有助于人们对古气候、古地理、古环境的恢复与再造,更有利于寻找石油、天然气、煤气等沉积矿产,因此具有高度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黄铁矿化生物化石是值得珍藏和传世的珍稀藏品。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我们下期再见。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联删!
来源: 石林石得利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