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自古以来是美好的象征。彩虹是天气现象虹和霓的总称,虹是太阳光照到水滴上,经折射、分光、全反射、再折射回来的外红内紫的圆形光带,出现虹的最大太阳高度角42°22′,太阳高度角越小,彩虹越大越高;雨滴越大,彩虹越亮。霓则是太阳光照到水滴上,经过折射、分光、全反射、全反射、再折射回来的外紫内红的圆形光带,比虹暗,出现霓的最大太阳高度角为50°24′。
我国殷代甲骨文里有虹的记载,写成“=”。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注疏•月令》写道:“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漏则虹生。”粗略揭示了虹的成因。在欧洲,英国科学家罗吉尔•培根最早指出,虹霓是太阳光照射空中的雨滴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后来,牛顿以玻璃棱镜将太阳光散射成彩色,发现了彩虹光学原理。
由于热力作用,西方日头东方降雨,偏东方向易形成彩虹。反之,东方日头西方降雨,西方形成彩虹少见,原因是早上西方出现对流,通常有较强典型冷锋系统东移,可视天空位于上升运动区,东方较少露出蓝天和太阳。下午出现彩虹多、早上少,中午太阳高度角>42°,不能形成可视彩虹。
雷暴降雨决定了彩虹出现的概率。昭苏是新疆唯一一个没有荒漠的县,对流天气频发,也是全疆雷暴冰雹发生最多的地区。昭苏县位于海拔2000米左右天山山区,纬度43°N左右。夏季山区东西两侧有两个进气流的山口,两个方向的弱冷空气常在昭苏汇合,造成对流性天气异常偏多。雷暴降雨大部分出现在夏半年午后到傍晚,纬度越高的地方,太阳高度角越低,形成彩虹越多,山区出现彩虹多于平原。
彩虹常出现在强对流云团产生的短时强降水后,即某地处在槽前冷空气控制区,或处在强锋区带上,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就易形成强对流和短时强降水从而可能出现彩虹。在昭苏,当里、咸海脊维持,强锋区带上有波动东移,或中亚地区维持低涡,里、咸海长脊,引导冷空气南下时,就易形成强对流天气,产生短时强降水,形成彩虹。
今年86岁的赵锡章对昭苏彩虹至今难以释怀,1963年夏季刚到昭苏县气象局工作,第一次偶遇彩虹惊叹不已,工作久了发现彩虹是这里的家常便饭。
遗憾的是,由于彩虹不属于气象部门观测业务规范里的观测项目,在历史档案里没有找到关于彩虹出现的相关记录。当地将视野开阔的昭苏国家基本气象站作为虹霓观测点,将县灯塔牧场、草原石人风景区作为辅助观测点,还通过21个区域气象站采集彩虹数据;制定了全国首个《虹霓裳观测规范(试行)》,2023年作为地方性标准发布,将于8月17日实施。
当地自2017年5月开展观测彩虹观测,已形成6年定点观测资料。这些资料来之不易:一方面不像降水、气温、雷电等可被观测仪器直接记录,目前只能通过观测员爬到山顶、塔架上人工观测,且经受风吹雨淋;另一方面彩虹属于小范围气象景观,有时一道彩虹仅在5平方公里内看到,时间短暂,观测员驱车追彩虹也常失望而归,“捕捉”彩虹成为难题。为此,县委宣传部鼓励各族群众加入拍摄和回传工作,“全民追虹”活动丰富了彩虹观测数据。
依据观测记录,当地气象部门发现彩虹集中出现在5-8月,数量占全年90%,其中7月最多,多在21时后,最常出现在夏塔、军马场、灯塔牧场、喀夏加尔镇等地,基本是降雨云团移动路径,从西南到东北连成一线。
调查全国2381个国家气象站1981年至2010年30年历史气象资料,重点普查5-9月雷暴日数、冰雹日数、≥0.1毫米的降水日数、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发现昭苏县出现彩虹气象条件均高于全国其它地方,且满足出双彩虹的最好条件。
通过太阳高度角、雷暴日数、空气洁净度等数据比对,判断出昭苏是目前国内出现彩虹频率最高、次数最多的地方,2019年12月24日昭苏县被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授予“中国彩虹之都”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项殊荣的地方。
雷阵雨属于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局地性强、时间短、演变速度快,预报难度大。夏季午后雷阵雨天气常伴随彩虹出现,彩虹预报须建立在雷阵雨预报基础之上。
“捕捉”雷阵雨天气是“捕捉”彩虹天气的关键点。短时天气预报主要手段依赖于数值预报模式,尤其是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还需关注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地面气象站等信息,掌握高空大气环流的细微变化。
2018年,彩虹预报团队成立,在全国首个彩虹数据库的基础上形成预报技术路线。通过数值预报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背景,关注夏季对流性天气的发生、发展、演变。判断未来三天内可能出现对流性天气时,关注天气影响系统变化发展。根据彩虹形成的天气条件和地形地理条件及历史资料普查统计结果,通过天气雷达和卫星云图判断强对流云团最容易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通过计算昭苏夏季的太阳高度角,确定每天<42°角具体时间。用彩虹数据分析与天气影响系统的相关关系凝练指标,做出彩虹出现时间和地点的概率预报。
2019年7月5日,微信公众号“昭苏天气”发布彩虹预报,打造“可以追的彩虹”名片。昭苏借此深化全域旅游,在改善民生、助力脱贫攻坚中释放更多能量。
来源: 气象e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