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网上刷到过采耳视频:在可视化镜头下,一块块陈年污垢被掏出来,要多解压有多解压。
还有许多博主会前往采耳机构探店,视频里,各种各样的工具轮流上阵,清洁、解压,不但视频里的人会舒服得睡着,连视频外的观众,也会感到很助眠,甚至想亲自一试。
在社交媒体上,采耳相关的帖子受到许多人关注丨社交媒体截图
不过,采耳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既能好好清理耳朵,又能放松、保健吗?事实上,它可能远比你想得更危险。
大多数人不需要频繁掏耳朵
大部分人家里都常备着棉签或挖耳勺,每当感觉耳朵堵塞或刺痒时,就会下意识掏一掏。为了掏得干净,很多人甚至买了螺旋耳挖、弹簧耳棒、可视镜头等各样道具。
但实际上,你的耳朵可能根本不需要被如此精致地清理——耳屎虽被冠上“屎”字,可它却不是耳朵的排泄物。它有一个文艺的学名:耵聍。
耵聍的形成,其实对人大有用处。
人体的耳部结构由里到外依次是耳蜗、鼓室、外耳道和耳廓。外耳道的外侧三分之一是软骨部,这里的皮脂腺和耵聍腺,会负责分泌出一种抗菌、防水的蜡状物质。这种物质和脱落的外耳道表皮混合在一起,就组成了耵聍,它们共同为人的耳朵建立起一套防御机制。
很多人都在网上刷到过采耳视频:在可视化镜头下,一块块陈年污垢被掏出来,要多解压有多解压。
还有许多博主会前往采耳机构探店,视频里,各种各样的工具轮流上阵,清洁、解压,不但视频里的人会舒服得睡着,连视频外的观众,也会感到很助眠,甚至想亲自一试。
在社交媒体上,采耳相关的帖子受到许多人关注丨社交媒体截图
不过,采耳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既能好好清理耳朵,又能放松、保健吗?事实上,它可能远比你想得更危险。
大多数人不需要频繁掏耳朵
大部分人家里都常备着棉签或挖耳勺,每当感觉耳朵堵塞或刺痒时,就会下意识掏一掏。为了掏得干净,很多人甚至买了螺旋耳挖、弹簧耳棒、可视镜头等各样道具。
但实际上,你的耳朵可能根本不需要被如此精致地清理——耳屎虽被冠上“屎”字,可它却不是耳朵的排泄物。它有一个文艺的学名:耵聍。
耵聍的形成,其实对人大有用处。
人体的耳部结构由里到外依次是耳蜗、鼓室、外耳道和耳廓。外耳道的外侧三分之一是软骨部,这里的皮脂腺和耵聍腺,会负责分泌出一种抗菌、防水的蜡状物质。这种物质和脱落的外耳道表皮混合在一起,就组成了耵聍,它们共同为人的耳朵建立起一套防御机制。
耳朵结构丨维基百科
虽然耳朵眼很小,但对于细小的尘垢和昆虫而言,无异于大敞四开的门洞。耵聍的存在,可以阻止这些外来物质进入体内。
同时,含有油性、呈现酸性的耵聍还可以让耳道保持干燥,维持酸碱平衡,让我们的耳道不会沦为一个潮湿又多碱的天然培养皿。
1980年至2011年间的数项研究表明,耵聍对多种细菌都有灭杀效果,还能够有效阻止真菌繁衍。
由此可见,“屎”字实在是对它的误解,小小的耵聍其实用处无限。如果掏得太干净了,反而对耳道没有益处。
有人或会担心,耵聍越积越多,最终造成耳道堵塞、听力下降。这种情况叫做耵聍栓塞,确实有的人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大多数人其实不必担心。
外耳道和耳蜗之间有一道薄膜作为屏障,耵聍根本穿不过去,主要聚集在外耳道的外侧。
耵聍会不断向外耳道的道口(也就是耳廓)移动,我们咀嚼、吞咽或运动时,它就会在不经意间被排出。
如果掏耳太多频繁,其实还有意想不到的缺点。
比如美国耳鼻喉学会就曾指出,经常清除耳屎的人,耳屎会越来越多。因为在掏耳的过程中,会刺激到外耳道腺体,想想看:作为耳道的卫兵,腺体发现耳道里的防御机制被破坏了,是不是就会分泌更多?结果就只能是恶性循环了。
有人或许会问,不自己掏,去找专业些的采耳机构会不会好很多?
答案也许会让你失望:去外面采耳,远比想象中要危险。
采耳,比你想象得危险
和家里相比,许多采耳机构的道具花样繁多。
鹅毛棒、孔雀羽、小音叉、马尾棒,它们各有各的用处:先是轻拂面孔,再是刺激耳道,接着还有耳部按摩。活脱脱是掏耳界的十八般武艺。
不过,根据多家媒体报道,这些采耳工具,在保管和消毒上都是不达标的。
采耳导致感染的案例
比如像羽毛一样的孔雀羽,它往往是采耳的开场白,会在耳朵里旋转,但很多采耳机构都不能做到一客一换,而是循环使用。在消毒时,也只是用酒精擦拭一下,根本起不到杀菌的作用。如果上一位客人的耳道里有真菌,很容易就被工具传递给下一位。
此外,采耳机构的采耳流程也有隐患。比如,很多人会拿鹅毛棒在脸部和耳道来回横跳,如果脸部有异物,很可能就会被这些容易吸附微小颗粒的绒毛带到耳朵里,在经过掏耳之后,你的耳朵,可没有丝毫防御性。
最重要的是,很多采耳机构往往还会提供其他组合服务,比如足疗、按摩等,因此这类场所往往都是较为湿润的,就算工具清洁到位了,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滋生微生物。
很多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表示过,遇到的耳道里有真菌感染的案例,无一例外,都是去过采耳机构。
采耳导致感染的报道屡见不鲜
但工具的危险性,还不是最主要的。商家页面里“资质丰厚”的技师,实际上,大多都是自卖自夸,目前,国家还尚未认证“采耳师”这一职业,也因此并不存在统一认定的行业标准。有媒体报道,许多采耳师,可能培训一周就上岗了。
正常的掏耳朵,只是用具清洁耳道,但采耳店里的采耳,往往会打着让人放松、舒适的名义,拿各种工具刺激耳道,如果力度过猛,很可能造成外耳道损伤,严重的,甚至会刺穿鼓膜。这就得不偿失了。
市面上的网红采耳店,许多还宣称能治疗中耳炎,但很遗憾,这更是个噱头。
首先,采耳店并没有医疗行业的从业资质。其次,中耳炎是发生在耳朵的鼓室中的,鼓室和外耳道之间有鼓膜作为界限,掏耳朵根本治不了中耳炎。
如果你真的要掏耳朵
请注意这些
对于许多人来说,掏耳朵确实是一种习惯,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姿势,掏耳也没有什么坏处。
首先,掏耳不要过于频繁,毕竟耳屎会在我们的正常咀嚼、运动中被排出。我们可以在觉得耳朵有明显的堵塞或刺痒感时,再去简单掏一掏。
其次,选择工具一定要谨慎。很多人习惯用棉花棒,觉得可以把耵聍沾出来,但这种方法并不推荐。
根据调查,耵聍的干湿性质因人而异。中国人大部分都是干性耵聍,用棉签只会把耵聍推到里面,相比之下,掏耳勺更合适。不过,在用掏耳勺的时候,也不要掏得太深,避免会刺穿鼓膜,造成疼痛和听力下降。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由于体质不同,环境各异,有一些人,的确是要及时掏耳的,不然就可能有耵聍堆积的风险。
比如,在游泳和洗澡时不注意防护,水浸入了外耳道;或者一些人外耳道狭窄、表皮细胞生长异常,耵聍排出能力较差。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掏耳,耵聍长久堆积后,就会造成听力下降。
但是若感觉到明显的耳道堵塞、听力下降或者头脑晕眩,一定不要自己动手掏,而是最好去医院挂个号,查清楚是什么情况。如果确定是耵聍堵塞,医生通常会用药水软化耵聍,再用专业工具掏,这样比较安全。
另外,小孩子发育不成熟、老人耳道松弛,对他们来说,耵聍可能不会顺利地自然排出,同样需要去医院处理。
作者丨李米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