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倩
摄影:杨浦东
“创造力来自于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人格,每个青少年都有创新的能力,要朝着‘为创新而学’前进。”这是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3月16日由上海市科协、市教委共同主办的“科教融汇•共建STEM教育生态体系——2024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沙龙”上所说的话。
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韩志强在致辞中表示,STEM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前沿,市科协与纽约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与时俱进地把“推动青少年STEM科学教育”列入合作重要内容。沙龙将为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整合跨学科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热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创新是生长出来的”
“有限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在有限的社会环境中不断生长出来的。”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万玮表示,“我的个人愿景是打造一个适合创新生长的STEM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水草丰美、百花盛开。”在他看来,所谓的教育管理者,其实就是为这样的生长创造适合环境的人。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说:“我校大中小学的一整套配套系统是贯穿在学生的整个教育成长过程中的。这个系统的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适合青少年的想法生根发芽生长的氛围。”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
青少年的全面个性发展,有的时候并不能通过高度课程化的正规教育实现,是需要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里养成的。像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学习场所,往往会给青少年带来新鲜感,能够让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里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并埋下“新种子”。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科学学科教研员赵伟新
“STEM生态的形成除了学校课堂教育之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科学学科教研员赵伟新表示,“科学教育是需要给学生带来更开阔的视野的”。
各校校长纷纷“出招”
“在七宝中学,高一、高二的学生每周会有6节课的时间参与100多门拓展性课程、70多个社团,以及每周五有约45个高校专家和教授的主题讲座可选择。” 七宝中学校长朱越说,七宝中学还将大思政课程作为科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必修课程。她表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站在国家土地和民族复兴道路上。”
针对师范类院校,戴立益认为,“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足以支撑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这是师范类院校最有效的数据。”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松江分校校长娄维义也表示,就像游泳教练教学生时首先要自己会游一样,老师要教学生研究,那老师自身也一定要有研究的经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松江分校校长娄维义
“作为校长和老师,听取学生的想法和需求,鼓励学生提高信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就足够了。”万玮表示。据介绍,平和学校的学生在国内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屡斩获佳绩,去年更有同学在“青少年科技创世界杯”之称的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获得了中国学生二十年以来的最高奖项。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冯景华
作为沙龙中唯一一位校外青少年教育机构代表,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冯景华说道,“只有跨学科的应用才能实现对新知识的综合使用和深度学习。”冯景华还鼓励老师们带领学生多去一些能触摸到前沿科技的企业中交流和学习。
让青少年的创新土壤更“肥沃”
关于科技教育如何发展,朱越认为,“学生应该是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对于老师、专家和家长这些旁观者而言,应只在某些关键核心点时做指导者,成为点亮学生科技研究发明创造的一束微光,照亮他们未来的成长之路。
同时,学校应该努力营造好内部生态,认同STEM教育生态体系对于科创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各单位组织也需发挥院士、专家、科普志愿者的作用,继续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充实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力量,尽可能的为青少年提供展示科学素质技能和综合创新实力的场所和活动。
近年来,市科协紧紧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与市教委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青少年科学教育普及推广以及科技教师科学素质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联合举办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同组织实施上海市中学生英才计划、共同保障协调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共同组织实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上海营活动、共同开展“大师课堂—院士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联合举办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校长科技教育沙龙等,旨在引导青少年拥抱科技、筑梦未来,为实现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打下坚实的后备人才基础。
来源: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