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孩子的牙齿健康问题,尤其是龋齿问题,正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关注。目前,我国儿童龋患率呈现出上升的态势。虽说家长们正逐渐重视孩子的龋齿问题,但是龋患率的不断上升,可能也与家长们对孩子龋齿的认识误区有一定关系。

误区一:

做了窝沟封闭,等于把大牙上容易嵌塞食物的面给填平了,就不用担心牙齿被龋坏的问题了,可以放心吃甜食。

正解:

窝沟封闭只保护磨牙表面,不保护牙齿邻面;填补材料也可能会脱落。

窝沟封闭后仍需要养成护牙好习惯。做了窝沟封闭,便等于一劳永逸,可放心吃甜食的想法是错误的。

说到窝沟封闭,我们先从牙齿的类型和结构说起。孩子的牙齿主要分为三类:切牙、尖牙和磨牙。磨牙俗称大牙,主要承担着咀嚼功能,是接触食物最多、时间最长的牙齿,因此也是最容易被龋坏的牙齿。由于磨牙的咬合面,就像溶洞中的石头一样,有深浅不一的凹陷,在口腔医学上称为窝沟。这些窝沟是非常容易嵌塞食物残渣的,这就为龋齿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而如果用树脂等与人体口腔环境相容的材料,把窝沟填平了,那么食物残渣就无处停留了,牙齿龋坏的概率也就大大降低。这就是窝沟封闭的意义所在。

但是,窝沟封闭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它只保护磨牙的咬合面,而不保护牙齿的邻面,对于发生在牙齿与牙齿之间接触面的龋齿就无能为力了,而邻面龋十分常见。其次,如果磨牙的窝沟较浅,那么树脂材料的附着力就会减弱,如此在不断地进食咀嚼的过程中,就容易发生脱落。

所以,窝沟封闭只能保护磨牙咬合面而且是窝沟较深的磨牙,对于牙齿邻面没有保护能力,而对于窝沟较浅的磨牙保护力较弱。故而即使孩子做了窝沟封闭,仍然需要养成良好的进食和口腔卫生习惯,不可以肆意吃甜食。

误区二:

乳牙反正迟早都要被恒牙替换的,所以只要不疼,乳牙蛀了也没关系。

正解:

不疼的蛀牙更危险!若龋齿祸及牙根甚至牙槽骨,它就是一枚“定时炸弹”,不仅影响恒牙发育,而且会带来慢性炎症。

大部分乳牙龋齿不疼,但危害可不小。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很多时候,我们对龋齿的恐惧是来源于它所带来的疼痛。以至于当出现疼痛了,引起身体不适了,才会想起来就医;而只要不疼,即便龋齿已然存在,也很少会引起我们的重视。

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绝大多数的乳牙龋齿是没有疼痛感的,尤其是发生在牙齿与牙齿之间的邻面龋。而邻面龋的危害在于,它破坏了两颗牙齿之间的接触面,使得牙齿与牙齿之间没有了支撑,如此会导致整个牙列出现问题。

不疼的龋齿的危害,绝不仅仅于此。随着龋坏的加深,它会伤及牙神经,造成牙根发炎。此时,这颗不疼的龋齿,就像一枚“定时炸弹”。如果人体出现劳累、免疫力下降的情况,它就会发作:出现更剧烈的疼痛、伴有肿胀;有些慢性炎症还有可能形成感染性囊肿,对颌骨造成破坏。

当龋齿剩余的组织过少无法充填,或炎症导致牙根、牙槽骨破坏严重,患牙无法保留时,只有拔牙一条路了。但即便是把烂牙拔了,仍然会有许多后续的麻烦事:比如牙齿拔除后,恒牙还没有萌出,此时就要考虑牙齿间隙的问题,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牙齿间隙的大小和预估恒牙萌出时间来制订牙间隙保持的治疗方案。

因此,千万不要等孩子牙疼了,才想起来带孩子看牙,因为大部分龋齿都不会带来疼痛的信号,还是要定期带孩子来正规医院接受口腔检查,及早发现龋齿及时治疗,如此治疗效果最好。

误区三:

糖果、甜点最容易引起蛀牙,所以,只要让孩子不碰“甜”,蛀牙便会远离他们。

正解:

在各类食物中,糖可以说无处不在,不光是显性的糖果、甜点,还有更多隐性的糖。我们家长要做的不是让孩子戒糖,而是让孩子学会科学、合理地吃糖。

科学吃甜食,可以没蛀牙。糖果几乎是每个人童年最美好的味觉记忆之一,而家长因为怕孩子得蛀牙而不给他们吃糖,无异于是因噎废食,未免有些简单粗暴了。其实,通过科学合理的吃“甜”法,完全可以让孩子享受甜蜜滋味的同时,远离龋齿的烦恼。

另外,家长们千万不要以为,只有糖果、巧克力才是糖,其实饼干、面包、米饭、面条等食物及水果中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在科学吃糖的同时,也需强调科学进食。如进食时间过长、含饭、进食频率过高等均容易导致龋齿的发生,这恐怕也是不少几乎“不吃糖”的孩子发的原因。

吃甜食的频率、分量、食物黏度等因素都会对龋齿的发生产生影响。频率比分量更为重要,同样分量的甜食,一次性全部吃完,比多次、少量地进食,所导致的龋齿概率要低得多。因为不断有甜食进入口中,会使口腔始终处于酸性环境中,如此,容易诱发龋齿。此外,如面包、饼干、蛋糕等黏度较高的甜食,容易附着在牙齿表面,比较难以清除,建议应让孩子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量。而且,不容忽视的是,长期饮用可乐、汽水等甜味饮料,不仅是引起儿童肥胖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儿童龋齿和出现牙齿变黑等酸蚀症的诱因。因此,也要控制孩子甜味饮料的摄入量。

来源: 银川艾齿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