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奠基人之一,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研究并取得突出贡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青年时代的周光召

周光召为宁乡一中题写校名

故事****一:夹鳝鱼掏鸟蛋 淘气娃****爱琢磨

1929年5月15日,周光召出生于湖南长沙。父亲周凤九毕业于巴黎土木建筑学校,并入德国柏林大学进修,回国后被聘为湖南大学土木系教授、湖南省公路局总工程师。母亲陶振昭是一位善良温和的家庭主妇。光召是他们的第五个孩子。

童年的光召淘气、好问、爱琢磨事理。住在岳麓山下桃子湖附近时,他看到大人用竹夹子在水田夹鳝鱼,一夹一个准,十分羡慕,也想学样。回家后,他把母亲晒衣用的竹竿劈开,做成夹子,然后跑到水田旁尝试,果然手到擒来。兴奋之余,他问三姐周光宇为什么会这样?三姐告诉他这是运用了杠杆原理,并详细解释,他才不再问了。

有一次,三姐病了,郎中说这是感冒,按照七天节律,不吃药过两天就会好。光召好奇什么是七天节律,郎中告诉他:“就是生命过程中有7天重复的周期性,譬如母鸡孵小鸡,需要21天,就是3个7天。”光召不光记住了这句话,还举一反三进行验证。他曾经喜欢爬树掏鸟蛋。这下子,他不掏鸟窝了,掐指算好日期,天天守候观察动静,果然就是在21天后,一只小鸟破壳而出。

故事二**:身教重于教 父亲影响至深**

在少年光召成长的道路上,父亲的影响至深。1937年10月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重要客人,父亲让孩子们穿上新衣在门外迎接。这是父亲留法勤工俭学的同学与朋友徐特立。当光召得知徐老在长沙办了800多所国民小学,在江西建了3000多所列宁小学,深深地敬佩这位“教育大王”。

因为徐老的来访,加上父亲后来为新四军解忧纾困,国民党以通共罪名将父亲逮捕。但由于抗日战事吃紧,修筑公路成为当务之急,国民党只得将光召的父亲放出来,带上技术人员,去修雪峰山最艰难的一段。

在父亲修路的这段时间,日军进犯湖南。母亲带着一家子从长沙撤往贵州。路过雪峰山的一处筑路工地,母亲说,你们的父亲就在这里修路,你们找找。光召用急切的眼光四处搜寻,也没发现父亲的身影。而当他看到母亲泪流满面,并顺着母亲所指望去,只见在一处悬崖陡壁,挂着几个腰系绳索的人正在勘察,其中一个就是他年逾五十的父亲。光召被父亲不畏艰险的形象深深震撼,这也成为了他未来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

故事三**:** 良师引导****有方 选择****专业

1942年,周光召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家庭的熏陶和老师的教育不断开拓着他的视野,养成了独立思考而又踏实进取的精神。在重庆南开中学五年求学光阴中,有一位老师对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那就是数学老师唐秀颖。唐老师讲课生动、循循善诱,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周光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也总能独辟蹊径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难题。唐老师发现了周光召的数学天赋,因材施教悉心指导。钻研数学成为周光召最大的乐趣。

1946年初,周光召回到长沙,同年秋季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聪明过人的他被同学视为天才,形容他的脑子比计算机还快。一年后他正式成为一名清华学子,在选择专业时,同窗好友陈砺说:学物理吧,我们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就这样,还没有学过物理知识的周光召选择了物理专业,受教于叶企孙等物理学家,1952年他转入北京大学研究院,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

阅读链接**:****“**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来源: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