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今天是植树节!那么,问题来了:治理土地荒漠化,种树有用吗?
当然有用!要问为什么,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专家们早有研究,有学者提出沙漠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论断,也有研究者将沙漠的形成归结于气候变化,还有人认为人类应该为其没有底线的生产劳动买单……而土地沙漠化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降水不足,那么什么情况下才能产生降水呢?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条件——相对湿度,它同时受到温度高低和空气中含水量两方面的制约。科学研究表明,相对湿度达到100%是形成降雨的必要因素,但可惜的是,任何在降雨之后形成的湿润空气的相对湿度都达不到100%,所以,如何补充“达不到的这一部分”非常关键。已有研究表明:在不能形成地形雨(即气流沿山坡被迫抬升引起的降水现象)的地区,降雨需要空中的湿润空气和地面水蒸气二者的相互配合。因此,如何增加地面水蒸气的体量就成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注:相对湿度,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份量接近饱和的程度)
地形雨原理图
那么,谁能为我们带来大量的地面水蒸气呢?毫无疑问,就是植物,因为每株植物都是巨大的蒸发器,它们就像一台功率强劲的抽水机,会源源不断地将地表水分送上天空,从而为降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举例来说,位于南美洲内陆深处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虽然远离海洋,得不到来自海洋的湿润空气的眷顾,但依然常年雨量充沛,就是因为那里众多的繁茂植物会释放大量的水蒸气,所以根本不愁没雨下,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但是,不同的植物其蒸发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乔木(阔叶林>针叶林)>灌木>草,每棵乔木每年可以产生十几至几十吨的水分(学姐种的樟子松就是乔木的一种)。
亚马逊热带雨林
由此可知,当地面的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蒸发量就会大幅减少,而草原退化为沙地,蒸发量会进一步减少,如此下去,气候就会越来越干燥,当沙地最终退化为沙漠之时,也就发生了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
可是,当学姐兴致勃勃地和身边的小伙伴描述森林对增加降雨量如何重要时,学姐身边的一位“质疑君”提出了异议:铁骨,既然每棵树都是一台抽水机,那地下水迟早有一天要被抽完,种得越多,抽得越快,到时候,所有的土地都会干涸,我们就没有水喝啦!你这理论,不靠谱不靠谱。
听完这番言论,学姐我真是欲哭无泪,但一时又不知该如何正面回应,遂采取曲线救国路线,先转移话题。
我问他:那你知道机井吗?
质疑君:机井?打地下水的井?
我:对。就是那些把一根铁管一直打到地下,装上电机和泵,作业时轰隆隆响的取水机器。
质疑君:只听过,没见过。
我:那你觉得机井会把地下抽干吗?
质疑君:这个……不好说。不过,我们都用了那么多年机井了,现在不是照样能喝到水么。
我:说得没错,目前咱们国家地下水开采总量已占总供水量的18%,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均来自地下水。全国657个城市中,有400多个都是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
质疑君:这么看来,我们离不开机井啊,没了机井,我们还真是没水喝了。
我:切莫以偏概全,你可知道,这机井的管子已经越打越深,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态?
质疑君:那还不是为了能打到水嘛,可以理解。
我:可是,如果一个地方有一台机井打到了80米,人们用它打到的水维持生活尚可理解。那如果10台、20台,甚至100台机井都同时打到80米取水,你觉得这个地方地下80米的地方还会有水吗?
他终于陷入了沉思……(我终于要开始反击了)
我:一旦地下80米的地方没了水,勤劳的人们就会坚持不懈地往下打,100米、200米,甚至更深,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如此,机井的不合理开采,还会产生地面的沉降、地下水水质恶化等问题。试问,那些被化肥、化工物质污染过的水,你还敢喝吗?
质疑君:我……那我每天喝的都是什么……
我看他惊慌失措的表情,连忙安慰道:我说的这些只是目前部分地区存在的问题,你每天喝的水还是有安全保障的,放心吧。
质疑君:谢天谢地。
某地令人堪忧的地下水水质
地下水污染的流通之道
墨西哥城由于持续抽取地下水,地面已经下沉6—7米
我:不过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不引起重视,依然过度、不合理地使用机井开采地下水,那以后水质怎样可就不好说了。
质疑君:那倒是。不过你那个“种树引诱降雨”的理论我还是不能认同,既然都是“抽水机”,原理相同,机井存在这么多隐患,那么种树也一定存在弊端。
我:你终于说回正题了。我可以负责任地讲:种树不会把地下水抽干,因为树木是从地表取水的。而且,树木的增多会使空气更加湿润,从而产生更多的降雨,就会更好地滋润地表的植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啊,兄弟!
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不知道这是对我诚心诚意的解释聊表心意还是真的懂了点什么,不管怎样,哪怕他只明白了其中一点,这星火足以燎原,也是好的。
来源: 中国数字科技馆